本篇文章1359字,读完约3分钟
长镜头,长镜头
光明日报记者张文登建宏高建进光明日报通讯员杨周陈乐
11月初,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城乡涵洞村,青山脚下排满了红瓦砖房,水泥硬化路通向各家各户。
“我们村已经不是泥滩的样子了”村民苏维俊刚刚腌制了牛饲料,掩饰不了骄傲的表情。
这个村子被三条排水沟夹着,一条羊肠小道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晴天走扬灰道,雨天走泥道,村子的名字原来也叫“泥滩村”。 在这里贫困发生率超过了18.66%,是有名的消除贫困的“老大难”。 驻扎在村子里的第一书记秦振邦清晰地记得去年2月第一次来村子的情景:蜿蜒的土路两侧,古老的土块房向东倾斜。 村子里的青蒿素一半人很高,在年久失修的土地上,门上的铁锁生锈了。
秦振邦上任没几天,闽宁合作的暖风就吹进了这个偏远的山村。 年初,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与西吉县烂泥滩村结成对口合作的对联,首批资助烂泥滩村建设100万元基础设施,带来产业快速发展资金。
“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必须有像样的阵地! ’宾宁资助资金过来后,首要的事情是建设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烂泥滩村有像样的村部,村委会有办事处,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处理各种事务了。 年村建成180平方米的村史馆,2019年建成村集体养殖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青蒿和菊芋种植扶贫基地。
涵江区与西吉县烂泥滩村结对建成闽宁合作示范村,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帮助当地基础设施改善、生产迅速发展。 村干部在访问中发现,许多村民家里饲养了几头耕地老黄牛,有养殖基础和饲料种植条件,快速发展肉牛养殖是致富的好方法。
虽然有了想法,但是没有几个村民理解支持。 村里的“两委”班在村里动员了典型、模范的村民一起干。
苏孝平住在村上最远的山沟里,几十亩山地,两头牛,全家年收入不到两万元。 “养一头基础母牛,明年母牛又下小牛,三年变成五头牛,一头牛收入5000元以上。 ”。 秦振邦屈指算账,苏孝平心动了。
总比离开家乡尝试新的道路好。 苏孝平申请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建设牛棚和饲料青贮池,还购买了5头基础母牛。 “在这短短的三年里,存款栏有18头牛,年收入达到了7万人以上。 我用养牛赚的钱盖了新房子,买了家电,还买了农活用的车。 ”。 苏孝平笑着说。
模范家的成功,激起了穷人养牛的欲望。 截至目前,全村养牛栏量从年初的88头增加到900多头,养羊栏量1200多头,种植玉米4200多亩,实现了养殖产业的全面覆盖。
一家养牛虽然摆脱了贫困,但为了村子富裕起来,大家必须合计起来组成合作社。
2019年10月,借宾宁合作资金,在村里租用900平方米养殖厂区成立养殖合作社,购买20头基础母牛和育肥肉牛,村民户种植青贮玉米25亩以上,人均养牛2头以上,今年,村集体10万元。
“现在家家户户都种着青贮玉米,农机是不可缺少的。 村上有农机,给本村村民的亩产比市场便宜50元。 ”。 据村党支部书记杨明介绍,2019年6月,村里利用福建省宁项目资金成立农机合作社,购置4套农机,预计今年农机将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
昔日的“烂泥滩”已建成环境优美、产业繁荣、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的闽宁新村,“烂泥滩村”也正式更名为涵洞村。 “这几年变化太快了,现在出门都不怕别人问是哪个村子的,我非常自豪。 ”苏维俊说。
光明日报》(年11月10日05版)
标题:“从“烂泥滩”到涵江村宁夏西吉一个村名变化背后的故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