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77字,读完约8分钟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逆流河町的光伏产业园区,是国内大型光伏基地之一,对当地扶贫发挥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光伏扶贫项目的带动下,青海1622个贫困村实现了村落集体经济的“破零”。 增加了当地人的收入,形成了产业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站在高处俯瞰,6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仿佛披着蓝色盔甲,数万块太阳能电池板纵横排列,在阳光下闪耀。 光伏矩阵周边牧草翠绿,羊群来往,蓝色、绿色、白色错综复杂。 这里是国内大型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之一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逆流河町的光伏产业园区。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在这片沙化土地面积高达98.5%的“不毛之地”上,清洁能源如何用“光”生“金”,养“绿”,帮助脱贫攻坚? 人民日报记者日前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党支部“根在基层”调查组一起进行了现场调查。

贫困者吃着“阳光饭”,大家都在工作赚钱

截至2019年底,青海光伏发电装置1122万千瓦,其中光伏扶贫装置73.36万千瓦,全省1622个贫困村全部覆盖,村年收益30万元,盈利期20年。 光是海南州的“十三五”村级光扶贫项目,就支撑了全州173个贫困村的7269户建设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清晨,共和县漂浮着川镇蒙古村的轻雾,光扶贫电厂巡逻的工作人员卡布裹着厚厚的长袍,开始了一天的巡逻。

过去,卡布一家6口过着烧电灯照明和牛粪取暖的生活。 “别害怕你们的笑话,我们以前很少洗衣服,不方便洗。 现在通电了,有了洗衣机,大人和孩子都穿着衣服很讲究,经常换衣服。 ”。 卡布笑着说。

“以前用刺骨的河水洗衣服,牧民们不认为洗衣机可以用。 没想到生活会得到这么大的改善。 依靠阳光这个祖祖辈辈的资源”蒙古村第一书记扎西表示,村里有贫困家庭353户,有立牌精准贫困家庭101户,依靠光扶贫的利益,村里设立了公益性岗位,像卡布一样从事巡逻的贫困家庭每年1.8万户。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建设光扶贫电厂以来,大家不用担心用电,有工作,有钱! ”卡布同村的桑豆吉和依赖光扶贫设立的清洁工岗位的工资,夸耀每天都更好。

“我们在蒙古村当清洁工,每天上班下班上下班通勤车接送,和电厂员工一样……”。 桑豆吉女儿卓玛说话很快。 由于桑豆吉身体有残疾,女儿承担了大部分保养工作。 “我们村有8个贫困家庭,每月收入800元,再加上附近小区的打工收入,早就脱贫了,”卓玛说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在青海省,像卡布和桑豆吉这样直接从光伏扶贫中受益的贫困者还很多。 青海省财政厅副厅长李生才列举了一系列数字:目前,青海省光扶贫项目受益的贫困人口达到28.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2.5%,受益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5%。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阳光不仅照射在房屋上,也给村子的集体收入带来了零的突破。 蒙古村在几年前还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但现在“村财政”的潜力已经足够了。

“在光扶贫之前,我们村里没有产业。 要帮助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要给大家办急事,做困难的事,也拿不出钱来。 ”。 扎西告诉调查组,目前光扶贫项目收入的六成属于村集体,用于教育培训、临时救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4成作为补助金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按照劳动情况进行分配。 “建设有资金,村容村的容貌有变化。 “脱帽子”有气魄,大人物更精神了。 年,村里光扶贫项目收益24万元,村集体收入除支付各种公共支出外,预计还可以支付剩余的10万元,我们打算用这笔收入投资合作社快速发展畜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许多车轮 ”。 扎西说。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据调研小组介绍,海南州村级光扶贫电厂平均年发电量为8000万千瓦时,按照上网电价和国家千瓦时补贴0.75元计算,年收益达到6000万元,全州173个贫困村平均年净利润30万元

无独有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热水村也实施了光扶贫产业项目。 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告诉调研组,目前光伏电站已完成全县12个建段立卡贫困村的确权,基础电费89.5万元,国家财政对青海省第三批光伏补贴113.6万元。 “我县光伏扶贫集团全部资金除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外,还用于二次扩张,快速发展畜牧养殖业和乡村旅游。 根据各个村子的情况,根据土地不同会提出合适的方案。” 苏子珍说。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室、财政部要求地方将今年光扶贫收益的80%用于创办公益性岗位,提供附近的当地就业。 疫情防控期间,该政策有力保障了贫困者稳定就业、收入增长。 卓玛受疫情影响,她没有回青海湖景区打工,但好在村子因光扶贫的利益设立了工作岗位,“收入有保障,心里有底! ”。 她说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据说看到这么大的光伏发电行列,在塔拉滩挖出了无法开采的‘金矿’。 其实,更宝贵的是“金矿”下的“绿色银行”。 ”。 青海省扶贫局副局长王大军告诉调查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区建成后,不仅加速了当地贫困人口的脱贫,而且其“牧光互补”模式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现在,被一块光伏板遮住了,过去的荒原成了牧场,塔拉滩的2000多只“光伏羊”成了当地独特的风景。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青海扶贫开发有限责任企业董事长张宏成表示,“牧光互补”是指用大面积太阳能发电板代替裸露的砂石地面,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太阳能发电板下种植高原生态作物。 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渗透的水保障了作物的生长,羊群成为了这里的除草“志愿者”。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实际上,青海省年日照时间达到2500~3650小时,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 由于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地形差异较大: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密集,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非常有限。 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脆弱,居住分散,不应该接入大容量太阳能电站。 青海南部和西部地形平缓,沙漠化土地多,交通更方便。 为了使“阳光金矿”惠及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青海省创造性地快速发展“飞地模式”,开展跨地区扶贫——将东部以及果洛、玉树等地的光伏电站建设在海南、海西,为光伏扶贫实现更大的快速发展/ /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巩固了消除贫困的成果,增强了快速发展后的力量

光扶贫是青海省迄今为止无重复投入最大、覆盖面最广、收益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惠民工程。 调研小组发现,光扶贫在巩固青海脱贫成果、增强快速发展后劲、帮助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

截至2008年8月底,青海光扶贫电厂累计发电21.4亿千瓦,毛利润16.05亿元,村均盈利40万元以上,最高超过100万元,整体盈利超过预期。 根据现行可再生能源发电“持续享受财政补贴20年,确保收益稳定”的政策,光扶贫累计收益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扶贫的利益越来越稳定可靠。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通过扶贫,全省1622个贫困村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收入可用于基础设施维护、农牧民教育培训、临时救助等,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村“有心、没钱工作”的难题

扶贫效益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形式的分配,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环境管理、治安巡逻、纠纷调解、风险排除、移徙风俗监督等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农村管理能力。

此外,光伏电站选址有效利用戈壁沙漠、黑土滩和荒山荒坡,均采用高支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节约后期管理价格,且综合利用土地叠加效应。 光伏方阵区内的生态得到了迅速修复,光伏电站也成为了高质量的牧场。

如何使光扶贫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提高扶贫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调查中,各方将加强有关部门在提高发电设施运维、精准分配发电收益、进一步发挥村集体作用和刺激村民积极性等方面的指导,进行更积极的政策探索、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开展更有效的管理合作,使“阳光金矿”更具特色

“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人民日报》(年11月05日10版)

标题:“给贫困村送去“阳光产业””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