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7字,读完约4分钟
生态笔谈,生态笔谈
作者:蒋志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
熊猫主要是吃竹子的食肉目动物,和剑齿虎一样是第三纪孑遗动物,因为比人类更早出现在地球上,被称为“活化石”。 作为中国特有的动物,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秦岭的高山深谷,栖息地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以上。 年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外大熊猫约1680只,其中80%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
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古人称熊猫为“貘白豹”、“猛豹”、“食铁兽”、“貘”等。 熊猫住在深山老林里,痕迹秘密,人们不太知道那件事。 感兴趣的是,中国古典的《大熊猫》是线描画,画家没有看过熊猫,只根据道听途说画神绘影,用自己熟悉的动物想象其形象。
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曼达·戴维在四川宝兴的山村农民家中发现了熊猫皮。 法国动物学家从标本中命名大熊猫科学后,大熊猫首次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如果说阿曼达·戴维的行动是科学探索和发现,那么紧随其后的西方人为了获利而捕获和猎杀大熊猫。 20世纪初,罗斯福兄弟为了得到稀有动物的标本来到宝兴猎大熊猫。 之后,美国人露丝雇佣了很多猎人,在山里寻找活着的大熊猫,带到美国公开牟利。 一位美国传教士在20世纪30年代多次捕获大熊猫,向有名的博物馆提供了20只大熊猫的皮。 一个英国人在中国呆了20多年,专门抓熊猫送到欧洲。 新中国成立前,汶川、宝兴、平武等县捕获数百只大熊猫并展示在欧美,国内动物园也从宝兴捕获了100只大熊猫。 大量捕获导致这些地区大熊猫种群结构破坏,大熊猫种群密度低,繁殖力下降,迄今为止,当地大熊猫种群尚未完全恢复。 在成为人们猎奇牟利的工具后,发现珍稀大熊猫正濒临灭绝。
迄今为止,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发生了蜕变,保护濒危物种、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时代主旋律。 大熊猫开始被世界人民所吸引,成为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民间交流的友好使者。 除了以前流传下来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外,野生动物还被赋予了日益强调的哲学和文化价值。 例如,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强调生物多样化的内在价值,大熊猫充分体现了其价值。
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生物多样化和自然环境。 经过漫长历史进化的野生动物,例如大熊猫,一旦消失,就会产生无法弥补的缺陷和损失。 于是,人们在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第十届缔约方会议上达成一致,通过《爱知目标》,要求每年将地球陆地面积的17%建设在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保留空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熊猫的保护工作。 1950年5月,《关于珍稀动物保护方法》颁布,禁止任意捕获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成立,大熊猫被选为该会的标志。 1963年,前国家林业部设立了第一个保护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 迄今为止,我国建立了以大熊猫保护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67个,7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内。 进入21世纪,我国计划建立熊猫国家公园,包括80处保护地,面积2.7万平方公里。 上述保护大熊猫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希望通过保护熊猫这把伞的保护物种,来为与熊猫共享栖息环境的金丝猴、羚牛、麝、赤腹锦鸡、梧桐、连香树等稀有物种提供避难,从而达到保护生物多样化的目的。 但是,由于现在猛兽在熊猫保护区消失了,所以我们保护着熊猫。 另外,似乎未能为其他大型食肉兽提供保护伞。 这个现象应该反省。 我们要继续保护大熊猫,积极研究大熊猫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期望的那样成为真正的伞护物种,以及建立自然保护区,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大熊猫分布在同一地区的野生动物。
光明日报》(年09月05日08版)
标题:“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