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9字,读完约3分钟
年7月4日至11日,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查活动,主题是公益组织吸收大学生就业。 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对公益慈善领域存在偏见和误解。
误区一:慈善是捐赠物吗?
在回答问卷调查的493名大学生中,55.18%的大学生单方面认为慈善活动是捐赠物。
从慈善法(草案)第3条的慈善活动定义来看,慈善活动不仅包括扶贫,还包括许多促进非营利公共利益的社会活动。
误区2 :慈善领域的工作门槛低吗?
77.28%的受访者认为,不知道慈善公益领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慈善公益领域的工作门槛低,有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就足够了。
但是,《年中国公益领域人才快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符合要求的岗位诉求的人才少是慈善公益领域难以招聘到满意员工的第二大原因。
以南京爱德基金会为例,应聘者有本科以上学历,需要社会经验。 据了解,在其管理的社区服务中心实习的是南京大学的研究生。 服务中心主任周立婷表示,社会工作人员更加强调个人信息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倾向于公益慈善机构,特别是基层组织中入职即得,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招聘时没有特点,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慈善公益活动的开展需要所有专业知识的支撑,有专业信息的人才更受欢迎,也就是说公益领域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误区3 :公益慈善是有钱有闲的人吗?
52.74%的受访者认为慈善领域工资低,慈善是富人的事业。 因为在判断不想从事慈善事业的学生中,有68.99%的人报酬很低。 《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公益领域平均月薪为3998元,低于城镇职工平均月薪。 连来访的员工我的工作都是扶贫,谁会来呢‘ 帮助我‘ 你穷吗?
周主任认为慈善是所有人都参加,所有人都享受的。 如果把职业视为财富的手段,公益慈善领域就不适合就业。 如果把职业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公益慈善事业会带来很多利益。 因此,将慈善作为有钱有闲的事业是不妥当的。
如何将大学生融入慈善领域的新鲜血液?
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慈善法》意味着中国慈善领域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慈善领域专家的诉求也在扩大,其人才来源之一是高中,但是如何让大学生成为慈善领域的新鲜血液呢?
首先,必须保证合理的工资待遇。 地方政府仍然可以因地制宜,切实保障公益慈善事业者的待遇。 以深圳为例,地方政府通过提高购买慈善公益组织服务的价格,间接为社会工作者涨工资、为社会工作者申请公租房打开便利之门,通过优待社会工作者来留住人才。
其次,公益慈善教育作为专业的教育模块,必须设立相应的专业。 大学设立专业学科是公益慈善快速发展的一道坎,也是持续培养专业人才的最有力保障。 召集官、民、学尽快督促教育部设立公益慈善学科是当务之急,引进国外的专业书籍和教材也是必要的。
最后,需要通过大学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双向交流,打破大学生对慈善领域的误解。 调查显示,17.04%的受访者表示国内公益慈善机构不可靠,大部分学生对慈善领域的文案、专业要求也存在认识偏差。 加强双方交流合作,打破误解,增进双方互信程度,是慈善机构吸收大学生就业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公益慈善领域也将迅速发展成熟。 虽然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存在阻碍快速发展的不合理因素,但其快速发展前景仍然很大。
标题:“误解与偏见:公益慈善组织怎么吸引大学生就业”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6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