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9字,读完约4分钟
立志通过大学并回报社会
刘培军来自平顶山市偏远山村,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幸运的是,多亏了国家推行的两项免一补政策,他顺利地读完了大学。 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当地政府又资助了他一千元。 这感动了他,他在心里做出了以下承诺:努力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
所以刚入学,看到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招募志愿者,刘培军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审查员问他为什么做志愿者时,他回答说是为了约定。
从那时起,每周六早上还没天亮,刘培军就起床了。 匆匆吃过早饭后,他来到学校门口和其他志愿者汇合,一起前往服务地点。 他们的服务地点不止一个,去附近的养老院,或者去遥远的乡村小学。
刘培军说,他难忘的志愿者活动经历发生在去年夏天。 按计划,那天早上去留守儿童家教书,一周前和孩子约好了。 但出发前,天空突然下起大雨,为了不让孩子失望,刘培军穿着雨衣骑了半个多小时赶到了孩子家。 孩子的爷爷奶奶看到浑身湿透的刘培军时,兴奋地拉着他的手说:孩子,下这么大的雨,我们以为你不会来了。
用文案传达正能量也是公益
如果不是一件事,刘培军可能不会萌生成为公益记者的想法。 年12月,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留守儿童做了围巾,短短一周就织了200多条爱心围巾。 这项活动被十多家打印媒体报道,通讯员是学校学生。 这让刘培军很好奇,以为媒体离普通人很远,但没想到学生也能在上面投稿。
经过暗中提醒,刘培军发现这个校园的通讯员是校团委博文记者站的成员,这个组织是校外媒体和校团委共建的校园通信站。 刘培军认为,自己学的是信息专业,平时也多接触志愿者活动。 如果通过这个通信站,把自己采集的公益信息发布到校外媒体上,不是能把公益活动的正能量传递得更远吗? 于是刘培军申请加入记者站。
但是,最初的投稿没有顺利进行。 当时,刘培军和其他同学以感恩节为契机,一起组织公益活动,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他把这次活动编成了一篇信息,发送后不久就被退稿了。 他没有放弃,重新编撰、重新投稿了作为根据的意见。 这样,经过4次编辑、再次投稿,刘培军收录的信息终于公布在了国家要点信息网站上。 他急忙把这个信息分享给其他志愿者,他们看到后非常兴奋。
在体验型采访中写有温度的信息
有了第一次新闻经历,刘培军受到了鼓舞。 他开始尝试在信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年,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新生在军训期间不幸发现白血病,他的家庭为了治病已经欠债,去年10月,全校师生为此纷纷捐款。 刘培军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将此事在《河南青年报》、《周口晚报》、中国青年网、影像网等媒体进行了比较,发表了《情暖金秋:周口师范学院师生捐赠救援重症同窗》等多家信息报道,得到了广大爱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自己的报道带来的效果,刘培军表示了一些自豪。 他说:“实践公益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人默默地埋头工作,也有人为了公益而大声疾呼。” 刘培军想做的是为公益大声疾呼的人。
但是,不仅仅是写稿,在平时的志愿者活动中,他一次也没有落下。 刘培军表示,这种方式被称为体验式采访,只有亲自参加志愿者活动,才能写出动人而深刻的公益信息。
截至目前,刘培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时间累计超过100小时。
在前进的道路上培养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现在刘培军又忙起来了,他打算培养新的公益记者。
今年3月,刘培军推进周口师范学院校团委与北京某慈善机构的合作,共同向校内公布了公益记者培养计划。 该计划利用互联网大众采购平台和商家赞助共同筹集项目资金,已获得近6千元的活动经费。 目前,还选拔了10名大学生公益记者。 其次,刘培军打算利用这些资金开展志愿者活动,邀请公益媒体人进行专业培训。
听了他这样做的理由后,刘培军说:“我以公益记者为目标,但是现在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选择。 我经常做学校的志愿者活动。 越来越多的公益记者必须继续传递这些正能量,让更多的人了解志愿者,参加志愿者,照顾弱势群体。
资料来源:中国高中之窗
标题:“周口师范学院刘培军:立志做一名公益记者”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