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31字,读完约2分钟
我以前害怕创投类活动。 我看过很多公司举行创投比赛。 例如,拨款数百千万元资助100个项目。 但是,这样的创投大会没有考虑将困难转嫁给谁。
一些基金会在寻找资助伙伴时,不断地审判他人。 参加者为了得到这笔钱,必须不断填写表格,发表演说,说明自己优秀,说明自己值得这笔钱。 这是训练,但让申请人承担了很多困难,要求太苛刻了。 诺奖需要什么时候个人申请? 审查委员会选择了获奖者,承担了所有的风险。
一些基金会把困难强加给公司房子等富人。 公司需要进入陌生的基金会系统、公益行业,在学习、决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基金会将员工发展风险与组织发展联系起来。
中国公益创投有马太效应统一者。 基金会、社会组织追求无风险项目、无风险公益,减少自己的发现、调查、信任、推测的价格。 因为无论是跟进当地行动者还是公益团队,发现和评估的过程都是耗费能源的。 大多数组织不愿意在这个过程中付费,因此会顺着别人现有的渠道和发现进入行业。
公益创投想找的对象要比财团更擅长,或者必须早点发现社会的诉求点。 但问题是,要发现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应对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队伍必须拿出精力、学识干一段时间。 这两点如果没有方法解决不了的话,就是伪问题,虚问题。 一些基金会举办的创投大会,对以为发现问题而提出申诉的项目提供了大量支持,结果导致许多项目无法进行。
创新就是生命力短暂。 今天是创新,明天老了。 有些机构可能一生创新一次。 20岁的创新到60岁,中间的40年是一个古老的过程,创新通常只是某种立场的创新。
如果组织以理念、行为或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对捐助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风险。 许多基金会认为没有勇气和这样的机构交往。
另外,中国目前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很少,一些创新可能会挑战现有体制,但资助者是否愿意跟进?
面对创投的代价和风险,投资者有什么样的意愿是最重要的。 即使只支持5元,投1个5元一定会有回报,不是收获,5元也要做好打水的准备。
自然大学发起人冯永锋/文
标题:“冯永锋:公益创投难倒了谁?”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