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1字,读完约3分钟

这一天,王亚丽和嫂子像往常一样,乘坐电动三轮来到签约的制衣企业院内,进行交货、验货、收款、签收。

王亚丽是河南商水县汤庄乡王庄村的人,初中毕业后外出工作,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所以回老家留下了不在家。 听说县里组织了“巧嫁工程”,她很早就报名参加了训练。 之后,她在家里立了两台缝纫机,每天做完家务,和嫂子一起把服装辅料做成产品。

“河南商水:六成贫困村开展“巧媳妇工程”助3万人脱贫”

“在家门口工作,一份报酬,每月可以赚2000元。 ”。 王亚丽说:“如此扶贫,我欢迎。”

商水县的90%是农业人口,留下女性。 该县以处理留守的富裕阶层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突破口,实施“巧嫁工程”,使妇女从分散工作转向领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探索以渔网编织、服装服饰业为代表的产业精准扶贫途径。

进入“渔网之乡”的平店乡,道路两侧埋满了渔网。 在一个渔网加工厂,每个人都巧手如云,在网架和网线之间穿梭,工作板上渐渐形成了一张渔网。

“丈夫一个人赚钱全家一起花。 无论怎么节约鲜花,生活也很窘迫。 》戚楼村的曲艳玲( 43岁)没有停止手头的生活,说:“现在一天可以织20张渔网,一个月可以赚2500元左右。”

商水县委推进部的魏红告诉记者:“尽管制作一个渔网有10多个工序,但每道工序的劳动强度不大,基本上是比较轻的手工劳动,妇女和老人完全胜任。”

“我们的渔网样式规格迅速发展到20多种,批发价一般在10~30元,无论按均价15元计算,还是单月产值在80万元以上,即使按一年10个月计算,总产值也在800万元以上。 ”。 一加工厂负责人表示,渔网主要销往湖南、浙江、安徽等6个省。

“河南商水:六成贫困村开展“巧媳妇工程”助3万人脱贫”

平店乡渔网的编制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近年来,每年向全国各类渔网销售1000多万张,全乡8000名妇女和老人足不出户创造了1.6亿多的产值。

在汤庄乡大王庄村的“巧嫁工程”训练基地,60多岁的娄凤阿姨带着6个媳妇在缝纫机上练习动作。

年参加“巧媳妇”训练的娄凤阿姨,现在成了训练基地的“教练”。 “我是村里第一个从工厂工作的人。 我家的女性是没有时间的人。 看看我在做什么。 ”。

六姗娌一起上“学堂”的故事很快传到了十里八村,在她们的影响下,村里的巧媳妇们采取了行动。

该村贫困家庭的赵三妮这几年很困扰,丈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不能工作。 儿子又得了腿股骨头坏死,媳妇走了,小孙子照顾,三妮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每月工厂工作有2000多收入,在干旱的日子里帮忙打药,每天能挣2000。” 赵三妮说。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商水县政府根据人力资源特点,探索实施“企业+订单+定点+农户”加工经营办法,实施材料加工、订单生产,将“巧嫁工程”延伸到服装服装服装、编织、无纺布产品、渔网编织等20多个行业。

“产业转移的诉求,由于与处于‘无力、无聊、无力’状态的众多乡村女性劳动力的结合,产生了‘巧嫁工程’。 ”。 商水县委书记马卫东说。

目前商水县“巧媳妇”人数达到10万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 6成贫困村开展了“巧嫁工程”建设,近3万人摆脱了贫困。

“商水县以‘巧嫁工程’为载体,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在处理‘三留守’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走出了符合农村实际的新途径。 ”。 周口市委书记徐光说。 (记者任胜)

标题:“河南商水:六成贫困村开展“巧媳妇工程”助3万人脱贫”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