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56字,读完约3分钟
“脱贫大考”是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精准扶贫水平和成果的标尺。 贫困地区必须争取“消除贫困的高考”,应该总结经验,弥补空缺。 基础设施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具备技能训练
进入2019年,全国许多贫困县和贫困村将摆脱贫困。 目前,一些贫困县和贫困村已经进入判断检查阶段,等待“脱贫大考”。
“脱贫大考”是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一个地区精准扶贫水平和成果的标尺。 笔者根据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同,扶贫方法各不相同,但已经脱贫脱帽的县市区有一个共性:基础稳固。 相反,有些急于求成、基础不牢固的县市区落在后面。
首先,基础设施必须完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村村通电”、“村村通道”、“危房危机窑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有设施难以满足大众的诉求,需要改造升级和新建。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投入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标准提高,功能增加,覆盖面也大幅增加,为实现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个别贫困地区急于成功,不愿意在这方面花钱,不愿意为补充短板而努力,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不完善,影响了脱贫的进度和成效
其次,产业基础必须牢固。 特色产业是消除贫困的基础。 尽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快速产业发展也必须同等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地区自身费用能力有限,农副产品主要销往大中城市,没有过硬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和大的企业品牌,很难立足。 因此,贫困地区产业布局起点高、眼光远,要寻找准主导产业的精准发展力,紧紧围绕质量、企业品牌、规模三大要素抓好建设,推动当地特色产业优质快速发展。 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中卫硒砂瓜”、“通渭中材”等具有全国特色的农产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加速了当地的脱贫过程。
再次,技能训练必须跟上。 近年来,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贫困地区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和高度化的步伐,现代农业技术得到了大量宣传应用。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田间学校、用工单位等各类机构对贫困人口进行了大量技能培训。 这些培训与市场诉求紧密结合,可比性、实用性、前瞻性强,比较有效地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 掌握过硬的技能,贫困地区的农民可以在公司稳定就业,实现顺利脱贫。 不仅如此,专业技能的提高带来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批专家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发生了脱胎换骨的一些变化。
打赢扶贫攻坚战是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前提。 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不到两年,尚未实现脱贫的地区有望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夯实基础,圆满赢得“脱贫大考试”。
标题:“基础扎实方能赢得“脱贫大考””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