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4字,读完约3分钟
新闻网新闻记者袁帅2021年1月21日在北京上学路公益促进中心在线直播了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和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快速发展报告发布会。 在疫情阴霾下,持续关注和改善儿童心理状况,为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帮助儿童心理成长的交流会如期回暖。
学问的第六年
这是在上学的路上连续6年发表留守儿童心理快速发展报告,从公益有帮助的非政府组织,在几个方面探索了开始研究的道路,到现在已经发表了第六次年度研究报告,背后有比较真实的人。 “不研究、不做公益”是创始人刘新宇提出的建议,公益帮助的范围越来越广,公益产品是否真的有利于创意,是学校最重视的事件。 这是因为一边帮助,一边开始做学问。
上学路上联合多家研究机构进行全国性的儿童心理调查采样和数据观察,已经连续五年发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快速发展报告》(原《中国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白皮书》)系列研究成果,发表文章成为留守儿童行业最重要的连续性文献,这篇 本年度发布会延续了过去五年的核心关注点,对留守儿童和家庭进行了立体探测,取得了该行业内许多新的发现和研究成果。
从一开始就对比留守儿童自身的探测,慢慢辐射到留守儿童身后的父母、家庭、学校、朋友身上。 每年对比不同维度的调查报告,都会像各自立场的切面一样,扔下刀,揭示出鲜为人知的现实,今年的这把刀,聚焦在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朋友的。
不在家的“自己”
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引入了“身份认同”的概念,在探测中,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对“自己”一词的主观感受。 它还展示了儿童眼中的自我公众形象和自我概念。 此次《留守儿童蓝皮书》研究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形成后,它将如何对他们未来的人的生产产生细微而持久的影响。
而且,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的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相反影响较大、背景大致相同的留守学生在相同的境遇中形成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交友方法,有什么样的警告意义呢? 不在家的时候,那个小“自己”顽固地破土而出,或者闷在原地徘徊,他们不得不被看到、被人知道、被人帮助。
这项温馨的公益发布得到了众多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帮助。 13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和“界面”联合创始人何力分别在会上发表了主题发言。 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砼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发表了题为“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与身份认同”的专家报告,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讲师杨玉梅发表了题为“儿童成长的同伴效应”的专家报告。 作为论坛的一部分,多个公益参与者通过现场连接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见解和领域的干货。
标题:“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快速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