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7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贵阳2月24日电题:脱贫攻势贵州山乡苗寨正从“贫困边缘”走向“旅游前沿”。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骆飞
春节以来,连日的好天气让外出过春天的人们很开心。 位于贵州省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势险峻,村居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进入村子,沿途自行车排起了长队。 有时从窗户掠过道路两旁的樱花树,枝头已开满了花蕾。 在离乌江源水域很近的化屋村同心广场,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同胞唱着山歌,吹着芦笙,和游客们一起载歌载舞,就像歌舞大海一样。
2月17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游客乘船游览了六冲河峡谷的风景。 青岛新闻网社发(史开心摄)
正月里,化屋村苗族女子何兰几乎每天都和村里的歌舞队一起为游客表演苗族歌舞。 他们是贵州苗族众多支系中的“歪梳苗”,其头顶用歪梳戴头饰,身穿手绣苗服,独具民族特色。
对于“过去村里不通水不通电,偏远贫困,村里人出不来,村里外人更不愿意来”今兰高兴地说,这几年政府的定点扶贫,不仅修了通道,还改造了人居环境,村特
蜿蜒曲折地沿着平坦的通村路进入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0多幢黔西北民居依山面水而建,墙头绘制的各类红色与黑色相间的图腾图案,洋溢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2月14日,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东风湖畔,一个孩子在玩泡泡。 青岛新闻网社发(史开心摄)
旅游业很兴旺。 期间,苗族村民王光元家饲养的当地乌鸡也在乡下很受欢迎。 “年搬到新居后,自己没有外出打工,家里养了2000多只乌鸡。”他说,来春节的游客大多买了当地的特产带走,乌鸡也很畅销。
对于摆脱贫困后的生活,王光元的恋人杨艳说,这几年村子变化很大,来旅游的人多了,也花了很多钱,民宿、刺绣、小吃等很受欢迎。
年前,王光元和30多户苗族同胞住在偏僻闭塞的化屋村“麻窝寨”村民小组。 那是一座背靠悬崖的险峻的山沟。 21世纪初,村民过着“烧柴、照煤油灯”的贫困生活。
年以来,贵州大力实施定点扶贫,化屋村也迎来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修路、建房、布局新产业……一系列措施推动着“蜕变”。 过去贫困发生率达到60%以上的少数民族村寨为了年脱贫而摘下帽子,完全撕下了绝对贫困的标签。
2月17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同心广场游客编织。 青岛新闻网社发(史开心摄)
巩固扶贫成果,当地政府依托化屋村周边乌江描绘美景,建设“乌江源百里画廊”3a级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在脱贫攻坚的情况下,在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化屋村,“苗族歌舞之乡”的文化名片也因日益火热的乡村旅游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黔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初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月11日至23日,“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接待游客19.6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9584.72万元。
新仁苗族乡副乡长许蕾表示,点对点扶贫将实现扶贫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也将为村民长期稳定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题:“脱贫攻坚助力贵州山乡苗寨从“贫困边缘”奔向“旅游前沿””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