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3字,读完约3分钟
文/李新会
北京平谷区教育培训中心
4个小时的飞机,共计6个小时的行程,不去新疆的话感受不到祖国地域的广阔。
去年10月,有机会和同事一起去和田支教,一个星期匆匆过去了。 讲座、听课、讲课……在这样的周期中,时差还没有逆转,结束了。 要说最大的感觉,就是囊硬,天灰,路远。 回去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钦佩同事们那里的老师工作很辛苦,那里的孩子很朴素。
本以为这是回忆,但今年年初的微信联系又让我心驰神往。 当时加了一点老师的微信,方便讲座后传达资料,传完就没联系了。 毕竟,一个学校只有一天。
“老师你好! 还记得我吗? ”画面上出现了一封小信。 说实话,我真的不记得了。 打开简介图像,查看所属地区,新疆马上回答说“你是新疆的”。 “记忆力真好。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客套话。 礼貌过后,那位老师说。 “我记得在我们这里讲课的时候你说你研究了整本书并浏览了课程。 我说如果在我们这里实施统一编的话,会给我们一些资料。 ”。 “是的,先生。 你那边已经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吗? “书已经送到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 现在每个学生都发送一份,今后怎么办,需要指导。 ”。 顺便说一下,我没想到他们动作这么快。 当时只是指导要去哪里,统一编教材的采用方法,上课的方法。 记得的第一节课是,在伊拉克中心小学听到维族老师在讲四年级课文,下课后,老师来到我面前,用特有的地方口音说:“导师好! 我的课很差,请告诉我。 ”。 我说了那个时候骗了我。 “我不是领导。 我和你一样是老师。 对不起你的名字太长了,我不记得了。 我只记得古丽。 我可以叫你古丽老师吗? ”。 “是的。 ’看着我,她笑着说。 “刚才上课的口音不是这样。 ’古丽老师马上解释说:“一到你面前我就有点紧张。” ……就这样,我听到了她怎么练习国语发音很辛苦的故事。 在另一所小学,二十四五个年轻人,天津人,也记得教过我。 知道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之后,我更加关注他什么时候结束这里的生活,对这里的认识。 年轻人说打算在这里待很久。 他说自己刚被招募,被派到这里来教书,所以不打算回去了。 歪着头问:“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大吗? 还是在这里找到了爱? 告诉我时间到了,不回去的话,招收你的学校会同意吗? ”。 年轻人腼腆地说:“还没有说对方的事。 我在这里一年了。 我感觉我爱上了这里。 这里可能想要更多的我。 你要招聘我的学校吗? 我打算告诉你时间,退休后在这里招聘。 这样就能完成支教任务,我留在这里的梦想也能实现。 ”。 “为什么? “没有理由。 ’为什么可以! 我真的在心里祝福着他。 我希望他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 其实,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投入到支疆教育的年轻人。 正是这些年轻人,用他们幼小的肩膀承担着边疆孩子们教育的重担。 各种各样的漂浮是来自什么样的联系的新闻?
李新会教《中秋节》一课
受年轻人的教导,面对那里的需要,我该怎么办? 再次去那里,不现实。 简单地发送资料是觉得自己太合适了。 当时正好赶上北京全面开展在线教育,即在线授课,通过钉钉会议、云视频、腾讯会议等软件实现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所以,我用腾讯会议的方法和在新疆的老师们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感受他们的成功。 现在,我觉得无论距离多远都无法连接我的心。
标题:“【我的扶贫故事】我的支教故事——距离不是问题”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