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62字,读完约10分钟
。
1959年9月15日,北京站落成典礼。 (新闻网把北京站放在图上)
北京站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随着《东方红》家喻户晓的钟声,北京站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作为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的标志性建筑,北京站就像首都的迎宾门,迎来了千万旅客。 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见证了北京站的一些变化,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60岁的北京站仍然迈着稳健的步伐,以迅猛发展的新姿态进入了新时期。
北京站前广场,每天来这里坐火车的旅客络绎不绝。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北京站上水工厂党支部书记金启元对上水工们“千刺万指”。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初心
绿皮车到复兴号北京站同龄人眼中的变化与快速发展
从6个站台到8个站台,从13个站台到16个站台到16个站台,从绿皮车到复兴号车……北京站和同龄上水工厂党支部书记金启元见证了北京站60年来的一些变化和快速发展,以前破旧的工厂变成了现在温暖的“新”家
“我刚工作的时候,京哈线是半自动单程线,1997年京哈线改为双线单向。 到了年,京哈线正式变成了微机联锁四线式。 40年间,京哈铁路客运线一口气上升至3档。 你说这个变化不大吗? ”。 金启元说到这里,语言中充满了铁路人独特的自豪感。
金启元告诉记者,过去北京站都是21型旧绿皮车,单节车厢只有24.5米长,不仅运行速度慢,车厢硬件设施条件也跟不上,夏天闷热的冬天很冷,舒适度很差。 目前,经过技术改革创新,旧绿色轿车全部改为新型空调车,单节车厢长度已达到26.6米,乘车环境和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 并且,随着和谐号和复兴号车辆的投入运营,北京站也进入了高铁时代。 “复兴号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和直升机没有太大差别。 40年前,我想不到! ”金启元说。
40年来,变化的不仅是技术,北京站员工工厂的环境也大幅提高。 “1982年,我在驾驶现场成为了接待员。 那时,调车组比较简陋,更衣室、休息室的环境很差,几个人挤在几平方米的地方,转不过身来。 到了1995年,北京站对整个调车组进行了装修,处理了这些问题。 2004年3月,我回到驾驶现场担任书记。 我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改善员工的就业条件。 经过系列整修,现在的配车厂,浴室、更衣室、厨房、食堂一应俱全。 工作环境改善的话,员工自然会感到温暖,工作起来会更有力量。 ”。 金启元表示,目前的运输现场是北京站的“香饽饽”,是典范、标杆,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参观。
关于铁路人的“初心”,金启元多次提到“北京站精神”,他说:“承担责任,追求梦想,不断学习,做最好的东西,这是‘北京站精神’,是我们新老铁路的行人要实践一辈子的。” ”。 对金启元来说,他不仅是历史经验者,还是“北京站精神”的传承者。 他经常鼓励年轻员工,只注重眼前的工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新一代北京站的象征。
作为北京站的“老人”,金启元在每次改革创新中,他也在这快速的发展和变化中,坚定了铁路人的责任和担当。 从春运到暑运,从亚运会到奥运会,金启元和他的运输工厂经历了无数重要的小事。 “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北京站建设60周年。 在这样重要的时间段里,我们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实际行动祖国,奉献北京站。 ”。 金启元对着镜头坚定地说。
北京站列车站台。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传承
60年北京站服务理念素萍服务室的那个人
北京站素萍服务集团在众多旅客心中,是北京站的金字招牌,认识北京站人60多年来,始终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窗口和平台。
李素萍的姐姐退休后,作为大弟子曹燕接过了这面旗,成为了素萍服务室的旅客值班人员。 8年来,她服务了上千万需要帮助的旅客,用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初心,开创了“用心、用爱、用爱”的新服务理念,将素萍的服务室在旅客中传递,让
老照片记录了北京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瞬间。 (新闻网把北京站放在图上)
素萍服务室每天工作很忙,早上起床后很多不方便的旅客在这里等着上车。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曹燕(右一)和田泽华(左二)、刘嘉伟在素萍服务室交接工作。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我从师傅李素萍手里迎接这面旗,她教了我如何用心为旅客服务。 这是传承,也是责任”曹燕说:“从旅客的诉求出发,更真诚地交流,更相互了解,才能成为旅客的朋友,成为旅客的亲密的人。”
曹燕说,师傅的言传身教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 推送老人入住,照顾刚出院的患者,喂几个月的宝宝喝奶粉……“全能战士”李素萍每天上班都有用不完的劲头,不怕脏不怕累,似乎对谁都有周到的关怀和温暖。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服务室来了一位严重烧伤的旅客,想回老家看病危父亲的最后一只眼睛。 师傅李素萍让我们一对一盯着。 另外,为这位旅客临时竖起屏风,以免服务器室的人来往,引起交叉感染。 她也一直很忙之后,帮助这位旅客查询火车的下一个座位,和值班列车长反复表达信息,让这位烧伤的旅客能够平安地上火车。 ”。 曹燕回忆说。
“师傅腰间盘突出,腿也不好,每天看到她流汗奔跑,真的很痛。 ’曹燕劝记者,她也请师傅李素萍休息一会儿,但师傅说,她没空。 师傅说:“她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天海北的旅客在一起,把他们安全地送到车上,听他们的感谢之词,无论多么痛苦和疲惫都是值得的。”
师傅李素萍纤细、亲切、献身精神也感染了曹燕。 她说,从那时起,她就像师傅李素萍一样,暗自下定决心要成为旅客的好心人。 这几年,她也努力学习实践,继承了“素萍精神”,在素萍服务室这个不到40平方米的地方,充满了人情味。
有一次,曹燕在旅客大厅看到一位衣衫褴褛、行动不便的老爷爷,邀请他到服务室休息。 爷爷开始很抗拒,以为服务舱可以花钱进去,经过曹燕耐心的解释和劝说,他同意来服务舱。 后来,曹燕知道,这位老爷爷前几天突然脑溢血瘸了,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捡荒为生。 本想开车回家度过余生,但在北京站,在素萍服务室,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爷爷对曹燕说:“像我这样的人,走在街上没有人在意和帮助,但来到北京站,见到你,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真的谢谢你! ”。 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曹燕,曹燕用轮椅把老人送到了车里。 她告诉记者,在素萍服务室,几乎每天都能遇到大小不一的感人事件。 这项工作平凡而伟大。
“北京站不仅代表铁路窗口,也是首都北京的窗口,素萍服务室是北京站服务的缩影。 伟大的建筑承载着伟大的梦想,伟大的车站为伟大的人民服务。 ”曹燕表示,相信北京站今后将继续绽放新的辉煌。 素萍服务室为越来越多的旅客提供温暖,让他们平安无事,顺利上火车。
誓言
在毛巾班“大老爷们”的疲惫和乐趣中刷新未来
除曹燕外,素萍服务室新加入的2名“男战士”也备受瞩目。 他们是红花中的两片“绿叶”,他们是素萍服务室新一代铁路人的缩影。
“年轻人,谢谢你! “28岁的田泽华和21岁的刘嘉伟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作为萍服务室里唯一的两个男生,他们承包了组里所有的体力活动,在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他们收割乐趣,在充满阳光和汗水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更新着未来。
上午8点40分,田泽华准备好轮椅,明确班次和站台后,来到刚做完心脏手术的阿姨身边,低声说:“阿姨,我载你上车。” 途中,田泽华用双手轻轻握住轮椅的刹车,继续安抚阿姨。 把阿姨平静安全地送到车上后,田泽华推着轮椅来到另一辆列车停车的站台,准备迎接下一个需要帮助的旅客。 他说,在素萍服务室的这三年多里,这是他每天的工作,最多一次是他一天接送80名旅客,步数超过4万步。
田泽华推着轮椅载乘客上了从北京开往包头的列车。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我刚来北京站的时候,听说过素萍服务室。 我知道这是北京站的“王牌部队”,所以我一直想来学习和体验。 后来听说服务室工作强度很大,每天给年老体弱的怀孕者推轮椅,抬担架,这位员工女孩觉得确实很吃力,主动求缨,调整素萍服务室的工作, “说起自己和素萍服务室的这段‘情缘’,田泽华滔滔不绝。 “来了之后,体会到的是‘累’这个词。 我家住得很远,每次下班回家,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睡觉。 ”。 田泽华幽默地告诉记者,他每天平均步数在3万步以上,在微信朋友圈长期“占领”微信运动的首位。
虽然工作很累,但是田泽华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他告诉记者,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旅客把他当作朋友,像亲人一样对待。 “短时间内赢得这些旅客的信任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做很多事。 有时会听到有点不明白的声音,但是人心是长肉的。 你给他加倍。 他自然会把你当成亲人。 有几个我服务过的家乡,在新年和节日给我送来了家乡的特产,说很想家。 ”。 朴素的田泽华说,那里浮现着幸福的笑容。
和田华一样,刘嘉伟也每天来往于服务室和铁路站台之间。 “我来到素萍服务室不长,但同样取得了很多成果。 我曾帮助一个来北京看病的旅客,照顾行动不便的盲人,向单亲母亲献过爱……旅客对我来说,就像亲人一样。 ”。 刘嘉伟的真诚,让他得到了旅客的肯定和理解。 在一次帮忙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进步和成长。
“东方红”的钟声又响了,素萍服务室的工作人员又开始了新的轮岗帮忙、运输任务。 无论是“大师姐姐”曹燕,还是田泽华、刘嘉伟那样的“新生”力量,都在各自忙碌、充实的工作中领略冷暖的真实,以笑容和真诚,实践着北京站铁路人永恒的初心。
1959年9月15日,在北京站第一站台举行了旅客列车发车仪式。 (新闻网把北京站放在图上)
复兴号列车通过东便门,缓缓进入北京站。 北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的迅速发展,成为历史和现代的联系纽带。 新闻记者马晁/摄影
从金启元、曹燕到刘嘉伟,一代又一代的北京站新老铁路人无悔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一成不变的初心描绘着北京站60年风雨路的壮美长卷。
据悉,由于今年炎热,北京站将增加8班来自北京的北戴河站和秦皇岛站的复兴号列车。 这是复兴号列车首次在北京站出发,标志着北京所有三大站都迎来了“复兴”的新时代。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新的起点、新的征兵,将进入新时期的北京站,在新一代铁路人接力跑中提出属于新时期的新答卷。
(企划/唐佳蕾文/卫艺辉摄/马晁后期/马晁编审/唐佳蕾新闻网信息中心出品)
标题:“永远的东方红:60岁北京站从“新”出发”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0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