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0字,读完约7分钟
现在的乡巴佬流向城市,缺乏乡村的活力,但人流向城市,创造的财富回到乡村,正是因为这些财富大大加强了乡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华每日新闻记者李坤晟
天空好像破了! 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天,在湖北罗田县,很多人谈论着6月30日不到多年的特大暴雨,但仍心有余悸。
加固堤坝、搬迁群众、运输物资&hellip … 在倾盆大雨中,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了自己的家园与神争一刻。
洪水灾害来袭,新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打工的大县,洪水救援如何克服乡村和城市两个世界的距离?
我只是一个人
县领导打电话询问需要什么样的援助。 我只有人! 胜利镇党委书记姚霞林咬了一口人字拖。
随着外出打工成为当地年轻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位于大别山区的罗田县,平时住在村镇的多为老人、妇女、孩子。
我们镇共有约56000人,至少有一半在外面打工。 在外面打工的都是壮烈的劳动力。 邻接胜利镇的河敷镇党委书记张卫兵说。
暴雨倾盆的时候,人力不足成了乡村安危的大问题。
对张卫兵这样的乡镇干部来说,洪水来袭,首要的工作人员是迅速转移群众,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转移群众并不像干部致辞那么容易。 失去行动能力的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怀念自己的家庭和财产的人… … 搬迁城镇老街居民的胜利町文化站站长曾宪华说,很多人不想住在胜利中学的布置地点。 前脚去找,他们后脚回老街。 有一天晚上找到了,白天又跑回去了。
根据天气预报,我们以前就做了预案。 党员干部一定要冲锋陷阵,但是村子里剩下的党员很多都老了,自己留着老人。 张卫兵说。
干部很好
在县里紧急支援了150名救援人员之后,共计约300人的县、町、村干部参与了胜利町的人员转移工作。
7月1日当天,共有4000多人搬迁到胜利町。 干部们不辞其烦,吃尽了苦头,谁也没有放弃。
在镇上最偏远的松子关村,为了请因中风瘫痪的81岁丁梅香从危险的土地上搬家,左侧股骨头坏死安装假肢的村子的党支部书记丁周鹏冒着暴雨跑了五次。
在杨家畅村,一位名叫夏翠楼的精神病患者,死活都从她身边漏水,拒绝离开随时可能坍塌的房子。 最后,副村长张树华勉强抱住她,不得不马上锁门。
张树华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 不久支援干部敲门,请他带路就进村了。
6月30日晚,在上海打工五六年的雷威晚上回到了家乡同在重灾区的九资河镇七里河村。 骑摩托车进城了,只好在暴风雨下步行。 从城里到村子,平时30分钟左右的路,28岁身材魁梧的年轻人走了1个小时。
7月1日清晨,雨越来越大,雷威担心海湾地区留守老人的房子不够大,挨家敲门,带老人们回家吃早饭。 我也不听他们的话,担心挖沟之类的会不会有危险。 雷威对记者说。
但是,雷威觉得自己做的与村干部相比微不足道。
7月1日,七里河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初和几个村干冒着暴雨走了七里河村9个小组,途中受了很多伤。 雷威觉得自己做不到。
抵制这次洪水,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胜利镇的胡晶镇长说。
安抚兼职人员
危急时刻,党委政府不仅要保障当地居民的人身安全,还必须安抚在外打工的人。
暴雨袭击,亲人的平安是游子们最大的担心。 但是,在暴雨肆虐,道路、电力、网络通信暂时中断的情况下,怀疑正在网络上蔓延。
7月1日傍晚,胜利町文化站站长曾宪华接到女儿的电话。 内蒙古出差的女儿从头问我在哪里。
在家。 曾宪华说。
在电话那边的女儿惊讶地说:“在家吗? 胜利之城不是完全被淹没了吗?
原来,当地停电断网了。 网络进驻后,由于大坝坍塌,整个胜利镇被洪水淹没。
河敷镇党委书记张卫兵后来总结说:在打工大县,一旦发生灾害,要及时与外出务工人员交流,及时消除他们关心亲人安危的焦虑心理。
实际上,洪水过后,县里几乎所有的村干部都接到电话,要求确认家人的安危。
微信报平安
在这次洪灾到来之前,河敷镇已经建立了几个微信群:镇领导班子、各村书记、村长群、各村党员群,以及各村的外出务工人员群。
灾害发生后,张卫兵要求支书群拍摄家庭、拍摄灾情,进入外出活动的微信群,向他们报告平安,并及时向他们报告城镇的工作思路、救援进度。
在情报机关工作了几年的曾宪华感到有义务公布故乡防洪对策的真相。 谣言来自网络,他必须在网络上反击。
迄今为止,曾宪华运营着胜利红这个微信公共平台,播放着胜利镇的各种信息。 7月1日傍晚,听了女儿的提问,在洪水中浸泡了一天的疲劳也没用,马上在突然的无线网上发出了声音,胜利町很安全。
赣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春生在《某大学教授眼中的罗田抗洪赈济》文章中指出:“在遥远的赣州,罗田全媒体、罗田文联等微信公共平台及时发布了家乡消息… … 天海北的罗田游子得知家乡遭遇了灾害,得知家乡的父亲正在全力应对灾害,党员干部冲到了第一线。
网上的爱情
自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
7月4日,市长胡晶致电曾宪华,请求通过公众号紧急发起社会力量救援。
他意外地遇到了武汉的爱心人士,从胜利红公众号上看到了募捐新闻,主动打电话,询问灾民需要什么。
必要时,这位爱心人士租用卡车,将23吨紧急大米、1000床被子、100桶面和100瓶矿泉水送往灾区。
到目前为止,曾宪华还不知道这个爱心人士的名字和公司。 对方只说和他有缘在胜利小镇相遇时,只吃了一碗饭。
外国人有这么大的爱,我们怎么能抱怨上帝呢? 曾宪华感叹道。
物资运到后,由于镇上所有干部都在防洪第一线,曾宪华又不得不在微信上招募志愿者。 几十名居民自愿停止店里的生意,放弃休息,自主卸载大米。
背叛故乡
在浙江温州打工14年的江振峰,在河屋镇江家冲村的微信群开始募捐。 截至7月底,共募集到9万多元善款。
雷威的叔叔雷枫听说家乡受灾了,马上开始在上海的同学会、同乡会募捐,开车从上海回家了。
雷枫回到县里,得知家人平安无事,带着购买的食品,直奔受灾更严重的村镇。 受灾者,一家5升油,一包米,东西不贵,但情义重大。 雷枫向村子里4口生活困难的五保户捐赠了1000元。
想不到的是雷枫的母亲,自己家的房子没有倒塌,但山上的泥石流也在家里挖了洞。 儿子也不回自己家,去帮助别人了。
老人想不开,那也没办法,也有情。 雷枫对记者说。 他和侄子雷威在家待了十多天就回上海了。 洪水熄灭后,他们一直在帮助修复村子里的道路。
没什么大不了的。 自己走的路,我们不修谁? 雷威说。
通过打工赚的不倒的大楼
灾后,胜利镇占领房屋冲走村庄的两组60岁的王老人一直在修路。 村里的待遇还不错。 一天120元。
打工20多年的王老人在暴雨前回到了故乡。 说到那场雨,王老人记忆犹新:天水相连,汪洋一片,完全超过了他60年的人生经历。 如果不是用前几天在外面打工的钱盖大楼的话,王老人一家可能和村里几个土房住的危险住宅一样寄身。
张卫兵在谈到目前乡巴佬流向城市的情况时表示,乡村缺乏活力,但人流向城市,创造的财富回到乡村,恰恰大大加强了这些财富抵御乡村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为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不能留在城市里,最终要回到故乡。 每年春节返乡,往往是建房高峰期,大楼的抗灾能力会大幅增加。 如果不是建筑物的话,这次的损失会更可怕吧。
住在温州的江振峰也说:“青年人在当地可以花点力气,但是救援不仅需要人才,也需要资金。 塌方、路面断裂需要借助大型机械进行修复。 青年在外打工赚钱为村子的救援提供了经济来源。
标题:““青壮打工”后的乡村救灾新图景”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