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8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鲁甸8月4日电(记者丁怡全、侯文坤)两年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的一些变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而,接近这巨大变化的背后,记者感到,不变的是灾区人民的韧性、党员干部的担当、志愿者的献身等从未离开过的人的保护。

“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韧性,韧性

看到65岁的谢维礼时,他刚从花椒地里回来,灰色的裤子和胶鞋上沾了泥。 200多棵胡椒树,我已经采集了150多棵。 他说下地干活是自己今年一直坚持的日常活动之一。

老人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饱满,经常笑。 如果是第一次接触,很难想象他在地震中鲁甸地震中,老人失去了6位亲人。

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数万户房屋倒塌或重伤,22.97万人紧急搬迁安装。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谢维礼于去年12月底搬到了新家,家里的茶、沙发、电视等日常需要都很齐全。 更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墙上的另一种全家福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很开心。

这是搬家日,和邻居们、村干部、社会上有爱心的人们的照片。 他说,这张照片给他很大的鼓励和支持,天灾带来的后果无法挽回,幸运的是我还能主动去,还能做很多事。

除了得到几亩花椒的田地外,谢维礼现在越来越多的心向着大家。 哪家需要帮助,哪家有矛盾,他喜欢管理。

最近,他想在村子里建立村民活动的文化广场,但看到建设用地不足,谢维礼无偿出让了自己的土地。 把土地当小事,以后红白事、日常娱乐活动都有固定的场所,大家都方便,这是件大事。 他说让村子更热闹,更融洽,搞好建设是他现在的愿望。

“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党和政府给了我们良好的环境和政策,但越来越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谋出路。 谢维礼说

负责人

经过两年后的重建,鲁甸头山镇甘家寨社区从消失的村庄重建为整齐的新甘家寨,白墙灰瓦的砖房变得干净了。

鲁甸地震发生时,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在昭通市侨通企业工作。 听说发生了地震,他第一时间回到了先头的山镇,组织了抗震救灾。

记者在这次访问时在骏马口的设置地点再次见到了李善云。 他告诉记者,甘家寨的89户全部在去年年底住在安居房,其他配套设施也基本建成。 对于灾后重建目前取得的成绩,李善云将其归结为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党员干部的辛勤努力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虽然让大众住进了新房子,但李善云依然不满足:盖房子不是灾后重建的最终目的。 如何让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使生活水平比受灾前有所提高,这是我们最先进的山镇最终应该回答的问题。

为了给出满意的答复,李善云在灾后重建中守了700多天的日日夜夜,偶尔家人生病,他请假回去探望。 许多甘家寨村民在地震中失去土地,搬到安置所后,不能像以前那样务农谋生,城镇里向他们提供免费技能培训,鼓励有劳动力的人打工。 对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和孤儿进行政府的兜风和社会救助。

“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建设地震遗址纪念馆,依托国内古遗址建设特色旅游集镇…; 李善云充满了为当地快速发展找到出路的想法。

献上

鲁甸地震发生后,民政部立即启动鲁甸地震灾害社会业务服务支持计划,召集北京、上海、广东、四川、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5支队伍,联合云南、广西等地共计200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赴鲁甸和巧克力家两县重灾区。

蓝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到甘家寨时的情景。 地震把村子夷为平地,幸存下来的老百姓脸上看不到笑容。

地震几天后,蓝剑作为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志愿者来到鲁甸地震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摆脱地震的阴影。 最初是身体,到年初,蓝剑成立了昭通市少强青少年事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向灾区人民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会援助。

“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作为公益组织,少强青少年事务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在灾后重建的两年中,为灾区人民开展了许多心理辅导和心理创伤辅导等公益活动。 蓝剑说:“两年来,我明显感受到了灾民心理的变化,很多人都出于地震的恐惧和悲伤。

随着流离失所的人们住进新房子,蓝剑的工作重点也从过去的心理辅导转移到了日常帮助上。 除了暑假,每天下午4点半,他们都会给适龄儿童开设4点半的课。 每天早上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分发营养豆浆。

在他的带领下,蓝剑的妻子也成为了这个公益组织的一员,经常和他一起来到甘家寨,教当地的女性和老人手工布艺,帮助她们在网上销售。

当地人需要我。 是我留下的最大动力。 听到灾区人民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呼声,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 蓝剑说。

标题:“三个体,两年间回访鲁甸地震灾区“从未离开的人””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