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2字,读完约3分钟
一台电脑、一台摄像机,即使在农村、偏远的地方,患者也可以让专家实时在线问诊,网络让偏远的医疗实现“触摸屏”。 去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互联网医疗行业重磅文件。 目前,全国所有三级甲等医院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且覆盖全国所有贫困县县医院,延伸到乡村一级。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 虽然国家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向基层倾斜,但城乡之间的差距短期内不太容易缩小,有些地方的人需要看病。 如果不根除病根、消除贫困根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边远贫困地区要巩固脱贫成果就不太容易。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要推进远程医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的初衷是通过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末端。 有这样的例子。 宁夏6岁的女孩在体育课上突然抽搐,送医院后一直发烧,病情发展迅速,已经无暇送到附近城市的医院。 当时,在远程门诊联系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两位医生传达了详细的病情信息,总结了针对少女的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远程医疗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基层群众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有助于促进医疗资源的公平化。
实际上,大医院挤满了人,小医院的大门是麻雀,两者的区别是医生的资源。 医生是医疗系统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也是最无法速成的职业。 医学生的实践经验不够,要成为合格的医生,规范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要成为专科医生,必须通过专科学校的独木桥。 从2009年开始,中国实施了新的医疗改革,扩大了医疗覆盖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变了基础落后的面貌,医疗设备发生了更新换代。 但是,医疗设备大量闲置没有用,目前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采用率不足4成。 实现“网络+医疗”,使城市高质量医生能够在线与基层群众对接,从而在硬件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实现软件资源更新,实现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两方面的公平分配。
从深层来看,远程医疗是一个多方受益的方案。 通过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大医院专家在线治疗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无需到大医院就诊,联合会诊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基础医疗的快速发展,落实了患者、医生、服务“三个下沉” 参与远程门诊,当地医生迅速提高专业能力,当地医院维持患者增加业务量。 患者可以免除奔走,享受更高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节约时间和精力。 可以说,“互联网+医疗”形成了医院与患者、城乡共赢的格局。 从更大的层面来看,高级专家云的配置,提供了适合当地医疗条件的诊疗方案,让基层医生执行诊疗方案,让更多患者选择在当地看病、治疗,这实际上推动了分级诊疗改革的落地。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新的业态,必须加大油门前进,拧紧质量“安全阀”,让云医疗接地,满足个性化医疗的诉求,让高质量的医疗资源遍布各个角落。
人民日报( 2019年04月26日版11版)
标题:“让“远程医疗”彰显公平效率”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5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