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87字,读完约17分钟

湖南省沅陵县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下简称陈家滩九学校),基本符合脆弱学校的全部定义:位于距离县城80公里的山区,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匮乏,90%以上的学生为留守儿童。 “优秀教师”、“高质量的生源”、“优越的条件”谁也看不见,连校长都是真正的原民办教师。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图为陈家滩九校一角。 陈家滩乡位于仓库地区的山区,位置偏僻,条件艰苦,这个操场是全乡最大的平地。 谭俊拍

但是,该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全县中学毕业考试教学效果综合评价连续10年稳居前6名,每年升入省示范高中的学生超过35%。 这8000多人的小乡镇,10年间有318人报考了二本以上的大学,其中一本有185人。

近年来,该校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湖南省中小学安全文明校园、湖南省乡村温暖校园称号,被评为省“党建+立德树人”10个创新案例。

在偏远乡村脆弱的学校,为什么要逆袭? 给了人们什么样的想法?

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是城市名校的仿制品吗?

乡村教育是什么?

对在乡村任教36年的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印代凤来说,乡村教育不是城市教育的复制品,而是所有乡村少年寄身生活的地方。 “只有建立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才能让乡土文化真正扎根于每个孩子的心中,”印代凤说。

因此,发掘了不可替代的乡村课程资源和育人资源,办起了乡村味道的学校,成为了印代凤对学校的工作定位。

湖南省沈陵县陈家滩乡9年来一贯建校的中学学生在晨报上阅读。 谭俊拍

他有这样的想法,要从一次对话开始。

一位家长和学生的对话震惊了印度凤:“米是从哪里来的?” 父母随便问。 “从蛇皮袋里来! ’孩子回答说。

农村出生的孩子,不知道米居然是在田里长大的! 这个该怎么办?

印凤还关注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农村学生缺乏乡土感情,不仅“四体不勤、五谷无差别”,而且内心生他的乡土,远离养育他长大的父母,与农民长辈的感情越来越淡漠的现象。

孩子们忘记了“根本”,怎么才能健康成长呢?

教育要让人知道目的地,也必须知道目的地。

这个地方的水土是最好的教科书。 印凤的乡村味教育始于校外田野。

年,陈家滩九校开始挖掘乡村课程资源,推进田园教育。 学校在许多人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60亩山地作为学农基地,由学生开垦、栽培和管理,设置了“茶叶栽培与制作”、“蔬菜栽培与管理”、“果树嫁接与培养”等校本课程。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从果蔬栽培到苗木栽培、花卉养护、播种、育苗、浇水、施肥、收获,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气候季节的变化,知道谷物栽培的过程,知道什么是萌芽,什么是育苗,什么是启蛰,什么是谷雨。 采摘的水果和蔬菜按市场价格卖给食堂,收入作为班费被采用。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土生金长”的道理,由此也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建立有乡村味道的学校需要乡村学校的管理模式。

作为90%以上的学生保护孩子的学校,保护孩子的家里谁也没有。 学校老师精力有限,以前流传下来的“1+n”管理模式,也就是一个班主任管理几十个孩子的“分层管理”,很难适应乡村学校的实际。

怎么办?

印凤大胆实行“n+n”管理模式,用他的话说就是“兵管兵”,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管理工作。

陈滩九校实施以学生会为总领,以各级达成竞争为主轴的管理方略。 学生会由各班委干部组成,常务副校长垂直管理,下设7个支部。 学生每天学习、纪律、卫生、体操、吃饭、睡觉等日常行为的表现,由学生会干部检查、记载、公布,关系到班级的成就。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在陈家滩九校,除了正式上课以外,到处都是小老师威武、忙碌的身影,生有生管,凡事都有生管。 他们认真检查记录,公正公平的“执法”,耐心细致地解释,在学生中威望很高。 所有的检查结果和评价,一天公布后,一周小计,一月汇总,进行评价。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张中明副校长表示,陈家滩九校教师短缺近10人,“兵管兵”模式的实施,为教师分担9成以上学生的常规管理事务。

不要小看成千上万的“小兵小将”。 对学生来说是件大事。

“我平时喜欢唱歌,这次申请是担任歌唱学校的负责人。 ”。 李析(假名)本来就很顽皮,是班上的“孩子王”。 这次,他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竞争演说。 当选成功后,李析从此在每天早上“打响学校”的时间段,增加了巡逻学生歌曲情况的工作。 小站的样子是否整齐、表情是否集中,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有时候,同学不合作,他就会抱着合情合理的心情认识小大人的样子。 渐渐地,李析在历史中收敛了心性,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责任和担当。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在参加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以前爱笑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自主管理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让孩子们学习自我管理,学校竭尽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秉性和优势。 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但大多都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印代凤说,建立一所有乡村味道的学校,是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为他们开辟通向未来的道路。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学生羞于表达,从提高其综合素养出发,学校设立以“跑、唱、舞、读、写、演”为载体的“六个一”的学生活动体系。 学生视野不开阔,借助力量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梦想教室”。

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印代凤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尽可能地为这些乡村少年提供平台,让他们了解不同的人和事,从自尊走向自信。

让人感动的是,每个毕业生毕业时都怀着对学校、教师、伙伴的深厚感情,将学习资料整理好发给后辈。 离开学校之前把教室和卧室整理干净。 在“毕业盛宴”上,为了学校食堂打扫的最后卫生,不仅为教师唱歌,也为食堂员工唱歌,有点后勤的人喜极而泣。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低龄寄宿制能解决孩子的课题吗?

陈家滩九所学校现有800多名学生,90%以上为留守儿童。 孩子中,大部分人一直呆到三岁。

众所周知,幼儿远离父母,由于隔代教养,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照料不足、心理关怀不足、行为规范化、家教知识不足、安全保障“五不足”的现象。 “五缺”对学生身心影响的明显表现是行为不端、学习成绩欠佳等,印代凤称之为“留守儿童综合征”。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10多年前,和许多乡村学校一样,陈家滩九校也面临着这一看就解决不了的“难题”。

2008年6月底,重峪嶂、库汚纵横的陈家滩乡有8个村小、6个教学点,共有28名教师、187名学生。

由于学生少,村小基本上使用复式教育。 教师的责任感再强,门也不是很精通,只能勉强上数学、语文课,完全不能开设英语、美术、音乐等课,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印凤探索起来很辛苦。 “要迅速发展乡村教育,搞好乡村学校,找到根治‘留守儿童综合征’的良药很重要。 ”。 他说

出现一个契机。

2004年,沈陵县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着力优化学校布局,全力推进农村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

“举办低龄寄宿制的小学,让村里的全体小学生集中寄宿在集镇里,从小就接受当地最好的教育吗? ”。 印凤极力争取项目落在学校。

举办低龄寄宿制学校有一个重要问题。 父母不同意吗? 他们最在意什么?

因此,印代凤联合村支两委员会、乡人大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按村发放了问卷,征求家长意见。 父母的担心大多来自教育质量、学生的安全和费用。 但是,这些问题在印代凤心中有比较成熟的处理方案——

虽然在教学点勉强只能上语文课、数学课,但是去乡镇上学,美术、音乐、新闻等课是可以保证的。 低年级的孩子由保育员全天候照顾,父母几乎不担心。 孩子寄宿的话,每学期每人有三百元补助。 床和被子都准备好了。 学生可以直接入住。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征求意见后,98%的父母同意孩子寄宿。 2008年5月,陈家滩九校被纳入沅陵县低龄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学校。 锣奋斗三个月,学校硬件建设实现“五有”:有宽敞整洁的活动场所,有方便一体的卫生间宿舍,有冷热随意的生活用水,有足够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卫生完善的餐厅食堂。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印凤在一次导演中发现,校舍的一堵墙是空心墙,不符合安全标准。 尽管当时墙壁已经堆到了一米多高,但从一开始就会减缓工程进度,但他多次推倒重建。

2008年9月1日,全乡约200名学生身着节日服装,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村庄小、农家堂屋的教学点,欣然来到整修新的9年一贯的寄宿学校。

“缺失的家庭教育,由学校来弥补”让低龄寄宿学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学校让6名有责任感、有爱心的保育员负责宿舍卫生和学生日常生活,照顾学生日常生活。

在担任保育员的6年里,李云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充实,很有规律:早上起床后,指导学生铺被子、洗脸、刷牙、打扫房间、摆东西。 学生在上课的空期间,晾晒学生的衣服,打扫浴室。 晚上每隔一小时睡一次夜,学生尿床、被踢或生病,李云花都应及时处理。 下雨天,她把漂亮的鞋送到教室,否则孩子容易穿湿鞋感冒……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保育员的爱和辛勤的劳动,给了离开父母后离开家庭的孩子们极大的亲情。

吃是最优先的事情。

“早餐有近10个品种供学生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晚餐五菜一汤采取自助形式,学生根据需要做饭,食谱不是一周,还有人在食堂巡逻,保证最后的学生也会吃点东西。 ”。 在谈到每日膳食标准时,陈家滩九校总务主任印云科自信地表示,就食堂的管理机制而言,保证量是其中之一,质量保证是关键,要使食堂的卫生随时经得起检查。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制定这么高的标准,费用在农村家庭的负担范围内吗? 事实上,学生每天的伙食费换算下来,小学部人均14元,初中部人均只需要15元。

据云科介绍,保证食堂运营的资金来自县财政提供的学生营养伙食费、学生伙食费、教师伙食费三部分。 以小学部为例,食堂每月收取学生伙食费102216元,学校补助教师伙食费1650元。 加上县财政支出,食堂一个月收入105516元,基本达到收支平衡。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我们是家长。 ”。 12年来,陈家滩九校教师与1000多个低龄儿童一起成长,不仅照顾他们的生活,还教会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 为此,学校特意编辑了校本教材《教育讲义的培养》。 该教材包括学习睡眠、学习洗手、排队、学习对话等20多个文案,涵盖了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现在,无论何时进入陈家滩九校,在目光所及的地方,小学生都穿着整齐。 卧室里,箱子、水桶、毛巾、鞋子、杯子各排成一条直线,每个被子都整齐地放在床上。 在餐厅,低龄年级(1~3年级)的学生有专门的餐桌,各学生有固定的座位。 每次约有80人吃饭,但没有说话声。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从6岁到9岁,是孩子最需要关怀、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方式、文明礼仪的关键时期,低龄寄宿制学校集中了孩子们,更有效地处理了留守儿童的“五缺”现象。 ”。 沅陵县教育局主任梁兴科表示,留守儿童集中生活,教师和幼师照顾,是学校承担家长部分责任,干预儿童成长,更有效地处理留守儿童心理孤独问题,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成长关怀,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和文明礼貌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其实,低龄寄宿制实施12年来,陈家滩九校的孩子更懂事了,更有礼貌了,不再有以前那种从村里的小学校来学校,长期培养行为方式的现象了。 “实行低龄寄宿制后,我体会到孩子们带得更好,身心更健康了。 ”。 班主任陈世祥说。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教师不足,乡村脆弱学校的质量问题怎么办?

走在陈家滩九所学校的校园里,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鼻梁上几乎没有戴眼镜,平均身高也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 在村里的扶贫晚会上,即使是低龄学生也敢在聚光灯下跳舞。 这些都是没有离开过仓库的孩子们,也通过网络直播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过……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学生成绩也很好:在全县中学毕业考试教育效果综合判断中,该校连续10年保持在前6名,每年升入省示范高中的学生超过35%。 10年内,该校毕业生318人报考二本以上大学,其中一本185人。

必须知道陈家滩九校是典型的乡村薄弱学校。 代凤告诉记者,由于条件艰苦,近十年来,该校陆续调动了30多名骨干教师,学校只能补充和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了几个小组,学校变成了‘黄埔军校’”。

那么,陈家滩九校教育教学的优质来自哪里呢?

答案是课程改革。

10多年前,8000多人陈家滩乡考上大学的屈指可数,从陈家滩九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即使是考上省示范高中的,能考上本科的也很少。

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反省。

“我们分析了原因,发现学生后劲不足,不能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差。 高中生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 ”。 张中明说,当时陈家滩九所学校流行的是“承包教育”,教师从学习到生活,到高中都不适应。

没有教学质量,说话质量是空话!

2008年,印代凤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在学校进行课改。 那时,“课改”在这个偏远的山区,还是个新名词。

教师们不擅长,印代凤自己其实也不擅长。

印凤先带着班子成员,去了江苏、山东、广东以及省会长沙的几所课改名校,走了一圈回来。 然后,他又拉了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在岳阳市许市中学校和益阳市赫山中学分别学习了一周。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的使命”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这个远程学校扩展。

经过两年的探索,到2009年为止,探索了由自学、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加强整理、课堂教学评价五个步骤组成的“三环五步”教学模式。 和许多课改学校一样,陈家滩九校中,原来熟悉的“满堂灌”很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合作研究模式。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我们进行课改的目的是改变过去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 印凤先生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人的信息表达方法,让每个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陈家滩的孩子无论当农民还是做生意都会比别人吆喝,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就是印代凤进行课改最朴素的初衷。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陈滩九校的课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数学老师敬太元说,课改前,老师累了,学生累了。 课改后,高、中、低三级有机组合的学习小组自行生成的互助互学、互监互促机制,处理了90%以上的学习问题,教师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向少数落后学生。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课改改变了陈家滩学生难以考上大学的历史。

年,也就是陈家滩九校进行课改后,首届毕业生参加高考,那一年很多人考上了“211”大学,其中一人考上了武汉大学。 根据高中的一般反馈,陈家滩九校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强,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强。

梁兴科多次来到学校,他光明正大地上课,觉得这里的孩子已经不是印象中的农村学生的样子,他们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交流中表现出的自信、口才、胆量、思想,已经在多个同龄人之上。

陈家滩九校因课改而声名鹊起,成为怀化市乃至湖南省乡村课改名校。

陈家滩九校在课改中尝到了甜头,但并不是一帆风顺。 随着陈家滩九所学校名声的不断壮大,该校课改骨干的力量在近三年几乎被“挖光”。 学校里进了很多年轻教师,但缺乏教学经验,还没有开门,很难适应上课的节奏。

在陈滩九所学校,风生水起的课改一度进入低潮。 课改还会做吗?

“是的! ’印代凤的回答很可靠。

在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进行了第二次课改,创设的新模式处理了乡村学校课改的一系列课题,再次在怀化市引起了巨大反响。

具体来说,就是联合附近的几所学校,建立教研共同体。

教研共同体是指由陈家滩九校主导,以附近三区四乡六校为合作学校,采用沈陵思源实验学校为指导学校,利用县内县外、线上的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教研联动、教师交流、异校同构、学科同步、质量同评”的内涵管理新机制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课改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多所学校合作,很好地处理了乡村学校科教师少、教研难的问题。 ”。 印凤表示,今年暑假以来,陈家滩教研共同体多次开展国语、物理、历史等学科线下的研讨会。 “光是一所学校的一两个老师,教研难以开展,现在附近学校的老师参加了,定期在线、离线交流,进行联合研究,共同准备,开展教研变得容易了。 ”。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教师米泽亮佩服地注意到,视野从校内走向校外,从一所学校到几所学校聚集在一起,课改的力量大大增强。

在课改理念上也取得了突破,陈家滩九校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态要素式”理念。 这对学校课改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也就是说,一门课必须自主、合作、探究这些课改要素,但并不一定要按照“三环五步”的教学模式进行。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这克服了课程程序化给教师的智慧、个性、才能带来的束缚,有些课要先学后教,学多课,有些课要教师多教,说多。 ”梁兴科表示,这一课改理念既体现了课改精神,又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效地处理了留守儿童讨厌学习、不能学习、学习不好的难题。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十多年的反复不懈,陈家滩九学校探索了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新途径。

“在这里,我们看到保护孩子内心不再孤独,山里娃看到人就不再胆怯,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 这是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教育,是致力于均衡快速发展的教育,追求真正的教育。 ”。 一直关注陈家滩九校改革快速发展的怀化市委副书记陈恢复清说。 他认为,如果像陈家滩九校这样的乡村学校日益增加,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将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阳锡叶通讯员吴秀娟张晓雅刘秋泉)

“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澎教育网》年12月22日第4版

标题:“乡村薄弱校怎么“向死而生””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