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9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大学等大学相继入学。 据报道,今年北京大学共录取4380名来自全国各地和数十个国家的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700多人,为近年来最多。 其中,校本部录取农村考生500人,占16.3%,持续保持逐年增加的态势。
近年来贫困地区专科招生计划、筑梦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加大了自主招生和高考录取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考生的倾斜力度。 今年,通过筑梦计划,北大录取了131名考生。 其中118人是线下积分的考生,几乎是去年的两倍。 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北大校本部共录取192人,人数也有创新。
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北大校园内的农村学生近三成。 进入21世纪后,农村生源比例严重下降,从2000年到2000年,北大农村生源比例只有10%左右,今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0%左右,但离理想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近2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学录取率不断提高,进入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入大学象牙塔越来越容易,但农村学生争夺名校这种高质量资源的竞争力却下降了。 他们在越来越多的方面考上了二本、三本甚至专科学校,考入要点大学、名牌大学,越来越难爬上象牙塔的山顶。
北大农村生源比例之所以能在几年内迅速提高近10个百分点,首要原因不是城乡、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和教育水平差距缩小,而是年来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实施。
这种政策倾向暂且称为“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与寒门名校难的现实问题相比,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和畅通的阶层流动渠道,吸引更多寒门学子进入北大等要点大学,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实现人生梦想。
但是,“教育扶贫”就像是基础教育不公背景下的扶贫措施,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 要着力改善“扶贫”、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
由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特殊地位,农村生源比例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每年受到社会的关注。 但是,除此之外,大学农村生源的比例有所增加吗? 如果成长了,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吗,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在改善吗? 这些问题也值得关注。
由于政策的倾斜,让一部分农村学生进入名校,不过是个开始。 寒门学子进入大学后,他们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支持也很脆弱,今后在学业、综合素质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面将受到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所以,关注寒门学子进入名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辅以一定的制度安排,给他们越来越多的帮助也很重要。
标题:“寒门学子上北大更应该关注什么”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