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8字,读完约4分钟
面对地方特殊扶贫的诉求,甘肃保险业积极创新保险扶贫方法,探索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扶贫模式、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模式以及扶贫机制成为政府扶贫较为有效的线索和重要的工具,补充一片土地,
甘肃保险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的战术部署,精准对接地方政府扶贫诉求,积极创新保险扶贫方法,推进保险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保险机制由基本保障向缺口补充转变,是政府扶贫较为有效的手段。
探索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扶贫模式
甘肃保险业在全国率先试点中药材产值保险,配套农药增产增收。 年,甘肃保险业在定西市陇西、渭源两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为药农提供自然灾害风险和中药材价格下跌风险的双重保障,并通过保单增信办法为药农获取扶贫贷款提供增信服务。 年,试点规模扩大到15.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3.52亿元。 2年来,累计投保人4.86万户,其中3.72万户获得保险赔偿金5542万元,比较有效地增强了药农抗风险能力。
快速发展西藏地区养殖栽培保险,帮助民族地区扶贫开发。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甘肃近年来迅速发展藏区牦牛、藏系羊、青稞等保险,有序推进玛曲、夏河等五个畜牧业县特色养殖示范区建设,服务藏区特色农业畜牧业现代化。 5年来,累计担保牦牛495万头、藏羊924万头,支付赔偿金4.12亿元,受益牧民5.7万户,户均赔偿金7228元。 广大牧民亲切地将牦牛、藏羊保险比喻为滋润的草原和牧民的阳光雨露。
推行农业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住房风险保障。 对比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由财政出资,给予每户10-40元的保险费补贴,提供泥石流、滑坡、暴雨等自然灾害和火灾等风险保障0.5万-4万元。 目前,农房保险已覆盖9市28个县区,累计承保农房34.6万户,支付房屋赔偿金363.5万元。 另外,在定西市开展农业住宅地震保险试点,承保农业住宅6万户多,提供风险保障24亿元。
开发特色险种,扶植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聚焦甘肃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在永昌、秦安县开办蔬菜价格保险和苹果种植综合保险,为山丹马场提供马匹、种养业、旅游责任、人身事故等全面的专属保险保障。 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探索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提高特色产业保险品种保额。 从年开始,取消10个产品绝对免试倍率,玉米、土豆、奶牛3个保险品种保额分别提高43%、100%、66%,基本上直接覆盖了化学化价和市场价值,提高了特色产业风险保障水平。
探索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模式
迅速发展扶贫小额信贷担保保险,为畜草产业提供保险保障。 通过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在陇西县试点畜牧业贷款担保保险,处理养殖户融资难、融资高的问题。 县政府为畜草产业贷款提供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50%贴息资金的保险企业饲养向借款人提供担保保险产品的大型和小型微型公司将通过保单增信、财政贴息,迅速获得无抵押、无担保的低息贷款。 贷款发生本金违约损失时,由政府补偿基金、银行、保险企业,分别按2∶1∶7的比例承担损失。 目前,累计向482户农户发放1亿元以上的贷款。
推进危险资金的甜度,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项目资金。 近年来,建立项目储备库,召开对接座谈会,加大ppp项目投资力度,11家保险企业总部赴甘肃对接3341项目建设工程,助力1236扶贫攻坚行动。 截至目前,保险资金参与甘肃重大建设项目13个,累计投资200多亿元。
派保险干部到基层进行职务交流,智慧扶贫双管齐下。 从年开始,甘肃省政府与保监会等中央金融机构建立了金融干部基层职务交流机制。 从保监会系统和保险企业中选派20多名干部,到甘肃经济快速发展差、扶贫任务繁重的市县职称培训。 干部利用专业特点,为地方经济建设出政策,找项目,筹措资金,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探索贫困阶层差距的扶贫模式
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 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在全省推开后,共承保222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6%,共筹资14.65亿元,向28.16万群众支付大病补偿10.08亿元,报销比例提高10个至15个百分点。 从2000年开始,贫困人口的清算起点线从5000元下降到3000元。 并且将33种特殊疾病、慢性疾病的高额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大病保险,将无第三方责任人的意外伤害纳入补偿范围(最高报销2万元),比较有效地降低了贫困人口大病费用的实际支出,进一步减轻了贫困群众的大病医疗负担。 (李常武刘音妤)
标题:“甘肃保险业革新扶贫模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