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9字,读完约4分钟
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拔村冲刺的时期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在《扶贫攻防战获胜决定》中审议,到年将确保7000万人脱贫。 这是人类脱贫史上的光辉篇章,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利,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啃骨头、拔村冲刺的时期。 距离年实现7000万人如期脱贫还有五年多的时间,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将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
二、除了自然条件和身体残疾等客观因素外,惰性意识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主观因素
贫困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偏僻、身体残疾、疾病贫困、灾害贫困等客观因素外,还与知识匮乏、个性懒惰、缺乏进取性、自我放弃有很大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扶贫对象在政府的帮助下摆脱贫困后,重新回到了贫困中。 其首要原因是政府的帮助是外在因素,自己不给力,吃救济,吃社会保险,很滋润,自己不进取,缺乏竞争意识,不珍惜安排的就业机会,处于现状,体弱多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这样的家庭,无论怎么援助和援助,都不会被淤泥堵塞。 在政府的帮助下,生活暂时得到改善,但不会持续很久,随时有可能再次回到贫困中。 这样下去,会影响政府在年前完成7000万人计划的脱贫计划。 因此,有必要从形成贫困的主观因素中寻找原因,使正确的扶贫成为长效机制。
三、重视精神扶贫,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扶贫效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 物质扶贫可以解决暂时的贫困,精神扶贫长期有效。 精神扶贫的意义在于用资金、物资等方法正确扶贫、扶贫,从精神上教育、鼓励、培训扶贫对象,使他们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实现勤劳富裕、自立自强。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经历了许多外国人从未遇到过的苦难,但中国人缺乏精神,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取得的成果。 我们完全有理由和信心,振奋精神,重拾信念,树立民族信心,实现了自主脱贫。
现实中,许多偏远山区由于地理、交通的限制,与外界社会基本隔离,物质的匮乏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但精神和文化的苍白往往是物质贫困的深刻原因。 近几十年来,我们专注于经济建设,以前能够让身心平静的乡土中国,越来越成为成本高昂的物化社会。 农村年轻人和精英外流,造成乡村疲累,固有文化侵蚀,适应新农村生活的人所接受的文化,被外来文化异化,面对新的变革,没有文化,不想继续学习的农村生活的人无法适应。 作家贾平凹在长篇小说《秦腔》的后记中,记录了对家乡衰退的困惑,农村在处理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后,国家的观察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怎么了? 农民不仅要填饱肚子。 最近,《陕西日报》的老百姓呼声栏刊登了镇安县网民的来信,农村有些地方存在精神荒废,凸显为四个方面:一是娱乐荒废,农民文化生活面相单一,而首要的娱乐活动是打牌、饮酒。 二是亲情荒废,由于长期外出工作,闺蜜之间的情谊逐渐被金钱取代,催生了许多留守老人和孩子。 三是道德败坏,有些地方没有赡养父母,兄弟之间为了争夺遗产而插手,婚外情泛滥。 四是思想荒废,有些地方科学不信鬼神,大力进行封建迷信活动,风气日益盛行。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除了资金物质上的帮助外,还必须从精神上给予诱惑,具体建议如下。
1 .在思想上鼓励、诱惑、树立竞争意识,放弃自暴自弃、自我消沉的思想观念,创造有利于消除贫困的大环境,消除精神障碍,提倡自主脱贫。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精准识别、精准援助、精准管理的扶贫方法,实行醒脑、增智、造血、夯土、融资的工作方法,转变为大水灌溉、定向喷水、定点滴灌。
.要多举办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实现教育扶贫,学习技能,把握一技之长,实现长期脱贫。
4 .政府扶贫部门要研究长时间的对策,建立长效机制,需要注意在实现全年7000万人脱贫后,加强扶贫效果,防止大面积脱贫现象的发生。
标题:“祁志峰:实施精准扶贫,亦要精神扶贫”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