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09字,读完约12分钟
公益慈善的雏形
魏雪的外祖父白瑞启是白敬宇药行的第15代传人,是电视剧《大宅邸》的原型。 除了祖先们在商业经营上取得的成功外,他们长期从事的慈善活动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以往的贫困时期,祖先多年来设立孤儿院收养孤儿,设立粥厂救济穷人。 她出乎意料的是,在解放前的旧社会,祖辈很早就开始关注女性项目,在当时为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进行职业培训,设立编辑工厂,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时代,维持着许多贫困家庭的生活。 这是她脑海中公益慈善的原型。
更直观的是从大学来的期间,魏雪远渡重洋,去教堂上学,公益活动比通常的学校多。 她明白了,与艾滋病患者的接触,对弱者来说,像普通人一样尊重和对待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 之后,她还参加了相关的公益活动。 的公益与她在国内看到的不同,在国外大家积极参与、普及大众、做公益不是富人的专属,各自参与的过程也很自然。 在日常活动中,平等、博爱的理念深深植根于魏雪的心中。
魏雪主主修经济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过着经济系毕业生的各部生活。 但在毕业之前,魏雪心已经产生了一个想法。 我有精力,所以必须参加公益慈善活动。 几年后,机会来了。
海外生活8年,1997年再次回国,魏雪受到文化的冲击。 她发现各个阶层的中国女性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工作、结婚、家庭,生存挑战很大。 魏雪身边很多女人为了钱,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放纵了自己的底线。 她深感中国男女平等是表象,其实女性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平等,但中国女性对此并不敏感。 当时几乎没有民间组织维护女性权益,充满热血,魏雪召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女性快速发展协会。 每年聚集学术界和商界朋友,举办女性快速发展论坛,从各行各业讨论女性面临的挑战、女性所处的环境。
第一个论坛的主题是做得好还是结婚了。 《牵手》的编剧王海鸿吓了魏雪一跳。 被称为中国首位结婚作家的女编剧多次认为女性应该回家,经常结婚,很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与魏雪和驻北大学者的主要论调相反,也让她理解了当时中国女性的想法。 即使是今天,魏雪作为女性,也认为首先要好好干下去。 好的婚姻是谁都希望的,但做得好可以让女性的选择更自主空之间。
蜡烛奖
和李东生结婚后,夫妇二人在公益学术行业变得专业。 李东生能说服魏雪专心于教育,授人以鱼。 魏雪承认,所有基金、人力、财力有限,社会上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对象,没有一切办法。 李东生的公益项目有点分散,希望小学、圆梦工程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无法监测项目执行的效果。 他们俩达成了协议:设立家族基金,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开始,亲自参与监督和管理。 这次,他们把眼球放在了贫困高中生和乡村教师这两个群体上。
在没有接触乡村教师之前,魏雪有了宏观的想法。 他们的生活很困难,需要帮助。 接触后,她发现乡村老师各有各的痛苦。 一位老师因教育与妻子分居,妻子为了照顾而搬到学校,但学校人手不够,妻子开始为孩子做饭。 学校,孩子,是这对夫妇的全部生活。 有的学校没有校舍,校长带着老师借钱,拉赞助盖简陋的房子,为了省钱大老远买材料,拉土做沙子,没钱的人自己出去,只有孩子上学的地方& hhi …
乡村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 他们在职业快速发展中,受到客观条件的严重阻碍,多次工作获得的认可和支持也有限,关于荣誉感和成就感更是稀缺。 魏雪曾看到多位老师被好朋友说过:你在做什么,你做的多么不值得,你拖累了全家人。 乡村教师付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辛苦和努力,但却完全得不到周围给予的价值。 魏雪说。 另外,在医疗方面,由于乡村学校是复式教育(将所有年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一个教室由一名教师进行教育),所以一个老师教什么科目,哪个年级都教,老师们没有时间,没有去看病、体检的能力。
对比实地调查发现的几个问题,tcl公益基金每年举办第一届tcl希望工程蜡烛奖,奖励了300名乡村教师。 魏雪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乡村教师得到社会的认可,建立职业自豪感。 此外,获奖教师有机会进行远程培训,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 通过蜡烛奖平台,其他组织也参加了,给乡村教师带来了其他项目的帮助,做他们体检的项目也在准备中。
第2届tcl希望工程蜡烛奖的评选于11月开始。 为了让更多人参加,魏雪队设置了我选我的环节,鼓励教师自我推荐。 为此,他们特地搭建了手机和计算机网络申报推荐平台,拍摄微电影,吸引尽可能多的乡村教师直接参与。 然后,也让网民们转发和扩散我的活动新闻,让大家关注和关怀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第二届获奖教师将有计划地进行网上、网上相结合的商业培训。
我们希望这样的项目能够通过传达来促进政策的改善,但是我们的基金不太可能。 公益本身应该是所有人都参与的事件,并不是说中国缺乏这种人人慈善的文化,公司必须捐钱,富人必须捐钱。 其实不是。 慈善就是每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时间,贡献自己的钱。 魏雪总结
第2届(-) tcl希望工程蜡烛奖启动仪式
传承
9年的义务制教育在中学毕业之前就结束了,高中生变成了谁都没管的人。 魏雪的另一个核心公益项目是面向贫困高中生的。
魏雪在广东、湖北、云南等省相继设立华萌班:在当地确定的贫困县,家庭在贫困线以下,中考成绩超过高中的分数线成为候选人,选择孩子,组成的班级为华萌班。 有人问,的理念和升学率是对接过程中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贫困生教育为什么不去边远山区? 这是误会。 我做的是高中生,不是小学生。 我帮助他的目的是进入大学,不能进入。 也是给他三年的高中教育机会,为他下一步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每年入学阶段,魏雪都会和华萌班的孩子开第一个班会,认知、交流,听每个人讲家里的故事。 华萌班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不敢说话,腼腆,放不下。 后来,慢慢地我开始讲自己的故事,有祖父祖母养育的孤儿,家里没什么收入。 有父母在外面打工的留守儿童。 有单亲家庭… … 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不幸。
如果有免费上高中的机会,就有上大学的机会,孩子们会很高兴。 然后,他们犹豫着是否应该从山村出来。 魏雪知道,孩子坐了几天的车,赵山涉水到校。 很多同学是第一次出山,还是老师亲自上山教家长,让他们放心再让孩子走?
高一的孩子压力不小,魏雪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有自卑感,发现自己觉得和其他孩子不一样。 家里说得最多的是,有人在资助你的学校。 老师这么帮助我,让你考不上大学,对不起老师。 对不起学校。 对不起魏阿姨。 对不起爸爸妈妈。
华萌班一开始叫宏志班,有标签化的意思,学校同学以为宏志班是贫困孩子的班。 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利。 魏雪说,孩子们不知不觉背了很多东西,很自卑。 魏雪将宏志班更名为华萌班,将华萌助学金更名为华萌奖学金,名称更为中性。 她每次见到孩子都会强调一句话。 我记得你们不是因为贫困而得到基金的援助,而是你们很优秀,我们的基金有机会和你们合作。
平时,魏雪也和孩子们通信、聊天,维持精神上的信息表达和交流。 孩子们接过她送的鞋,在宿舍集体表演给她看的篮球赛第几次了?云南下雪了… … 生活中的事他们对魏雪说。 从高二开始到开班会,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大理一,高一高二的华萌班聚会,全员坐在白族建筑的中庭,围着大圆桌聊天开班。 高中一年级的孩子一提到家里,谁都会流泪,伤心。 高二开始很开朗,告诉后辈,我们去年也是这样,我们全家都有这样不幸的故事,但是我们能聚在这里,我们很幸运。 他们开始和哭泣的后辈开玩笑,现场响起了欢呼声。
华萌班从准备到学生毕业,项目周期需要5年,各学校各250人,广东第一轮学生已经毕业,现在开始第二轮。 安慰魏雪的是,进入大学的学生表现出了对公益的热情。 这是华萌基金会传达的核心思想,在你得到资助后,你不必感谢得到资助的人,而是要求你把爱传播给周围的人。 魏雪每次都告诉孩子们要拥有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能力的时候,要用时间、知识、技术帮助周围的人,而不是感谢自己。
魏雪与大理一中华萌学生见面会
公益慈善不是施舍[/s2/]
南方人物周刊:因为中国的国情,和国外相比,和基金会做公益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压力,你怎么看?
魏雪:新事物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压力。 法律跟不上。 有很多模糊的地区。 大家没有充分认识的时候,有很多疑问、疑问、指责。 建立专门的基金会,保持良好的心情,用大家的疑问鞭策自己,检查项目,在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越清晰越好。
但是,我要强调,如果不是公募基金,就没有义务公开所有新闻。 大家总是说你必须是透明的。 我认为这是误会。 社会大众必须明白,公募和非公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华萌基金还是tcl集团的公益基金,我们都依然以开放的心态继续细化我们的项目。 一边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一边从被帮助的他们身上看到他们的变化,看到他们的收获和帮助,然后扩展到他们给社会带来的这个正能量就行了。
南方人物周刊:做公益慈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魏雪:我自己的理解有几个方面。 另一方面,所有社会都有弱者。 无论是工资收入还是税收,都完成了第一次的财富分配。 我认为最终必须通过富人的慈善,或者所有人的慈善活动,形成第三次财富分配。 这是慈善活动的社会意义。
一方面,公益慈善实际上有广阔的一面,经济上的援助可以从精神上向他提供援助。 也可以从精神上给予他支持。 其实,可以让他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这是我关心慈善的事,越来越需要做慈善的人关注。 在慈善之路上,我的偶像是特蕾莎修女,她的箴言让我对慈善有了更深的了解:饥饿的人,渴望的不仅仅是日常的口粮,还有爱、照顾他人和与他人的关系。 穷人裸体,需要的不仅仅是用来遮住身体的衣服,还有爱,几乎没有给陌生人的爱。 露宿者无家可归,需要的不仅仅是坚固的房子,别人也把他们视为亲人。 他们更深的希望不能被这个社会抛弃。 因为他们也有自尊心,也有被认可被爱的真心诉求,所以公益、慈善的根本意义越来越多,我认为就在于此。 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周围的人。
南方人物周刊:我们说帮助别人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和乐趣,这种乐趣怎么解释?
魏雪:其实做公益、慈善本身的这个过程都没那么期待。 发生了很多困扰你的事件,让你感到特别的力量挥之不去,真遗憾。 这段感情会影响我。 但是,你看到受援者的变化会很开心,从他们的成绩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是我们做慈善的人最大的成就感。 看到他们做出了成绩,你帮助了身体,他影响了家人,而且他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自己真的很安慰。
看到哪个孩子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每次都又变年轻了。 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他们想和你说话,接近你,然后分享他们的一点喜怒哀乐。 自己也像他们的妈妈一样,向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导和诱惑他们,这就是家庭般的幸福感。
南方人物周刊:做公益慈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
魏雪:第一,是对人的尊重。 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公益慈善行业发生的这些事件,公益慈善被视为富人对穷人的帮助。 就连施舍,高的一方低,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做公益、做慈善首先要尊重受援者的人格,发掘受援者的真实诉求,核心是对人的尊重。 其次是专业化的运营,公益慈善因为热情真的做不了几次。 做慈善其实也是个很难的事件,只要热情一天,就能做一件事。 但是,要专攻自己的基金和项目,并且持续快速发展,就不能感情化。 必须继续探索公益、慈善之路。
标题:“魏雪:公益慈善靠热情没法一再”
地址:http://www.cq828.cn/csxw/1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