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1字,读完约6分钟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悬挂场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核心阅读

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300次发射任务,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着创新这一第一动力

未来,比长征5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9号将研制9.5米级火箭箱体,推动国内新材料、新技术、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3月初,中国航天迎来了重要节点:长征系列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300次发射。

这意味着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火箭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也成为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火箭是宇宙活动的基础交通运输手段,可以说没有火箭就没有宇宙飞行。 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奔月之旅、北斗组网,再到近年来的高密度发射,长征火箭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卫星到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实现了一系列重大飞跃,500多枚。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40多年间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几十倍,高密度发射常态化

长征系列火箭的300次发射历史,是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不断增强、发射密度不断提高、型谱不断增长、技术实现更新换代的快速发展史,也是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人们的期待中起飞,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到太空,揭开了我国自主进入太空时代的新的一页。

那时,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为300公里。 截至年11月3日,长征5号成功实现首次飞行,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分别达到25吨级和14吨级。 40多年来,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几十倍。

1970年长征一号首次飞行,是当时唯一的宇宙飞行发射。 年,长征系列火箭一年发射37次,中国航天首次单独居国际航天发射数量之首,标志着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常态化。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系列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院士介绍,长征系列火箭的3枚100次发射分别需要37年、7.5年和4.25年,年均发射2.7次、13.3次和23.5次。 各100次发射间隔时间的缩短,体现了火箭技术的进步、管理的完整性和质量的提高,反映了中国航天的迅速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在第三次第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以每年平均发射次数超过20次的强度,将225架宇宙飞船发送至太空,实现了每年几次发射到10次、数十次的跨距。 在这四年中,长征火箭将约240吨的飞机送入轨道,年均达到60吨,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这1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7%,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上,长征火箭每年连续发射37枚,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连续成功的新记录。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300次发射任务,可以说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着创新这一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火箭家族拓路者长征6号火箭为例,年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记录。 长征6号瞄准的是国际火箭的先进技术水平,全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没有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成功的先例,自主创新的成果达到了十几项。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关键技术,不仅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了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

火箭技术不断突飞猛进,使基础工业和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以长征5号火箭为例,在此之前,中国火箭的直径为3.35米,长5火箭的直径为5米。 虽然只有1.65米多,但是研发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全国各地的工业公司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5米直径的大型箭体结构首次用于我国火箭,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飞跃的基础,设计、制造、试验难度较大。 因此,研发人员依靠国内相关工业公司的支持与合作,成功生产了我国最大储藏箱的高精度全自动大型焊接设备,搅拌摩擦焊接技术首次应用于火箭储藏箱的生产,制造了我国火箭结构最大尺寸的储藏箱。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其中,使用了中国火箭史上首个新型技术,大大提高了储藏箱的制造性。 利用液氮进行低温储油罐地面内压试验,突破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前捆绑力的结构设计技术,使我国掌握了捆绑火箭比较有效地提高运载能力的技术手段… …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和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火箭技术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推动着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未来,比长征5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9号将研制9.5米级火箭箱体,推动国内新材料、新技术、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环境保护也是中国宇航员将火箭技术变为民间的关键词。 新一代火箭不仅能力强、技术新颖,而且使用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实现了中国火箭动力系统的环保转型。 长征6号、长征11号、长征7号、长征5号等新一代火箭相继登场,随着未来研制的长征7号甲、长征8号、长征9号、新一代载人火箭等,绿色环保推进剂将成为中国火箭的主流能源。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在48次国际商业发射中,中国火箭更自信地射向世界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快速发展历史,使人赏心悦目,包括使中国航天不断开放,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长征真正打响的国际企业品牌。

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宣布长征系列火箭将承包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火箭成功发射了美国休斯企业开发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中国航天从此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截至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完成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56颗国际商业卫星,为国际客户提供了17次机载发射服务,发射了20多颗海外小卫星/负载。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火箭是航天技术的核心基础,发射次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航天规模和实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排名第三,发射成功率不是世界第一,而是世界第一。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克服关键核心技术,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计划,预计2025年左右,成功开发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亚轨道太空旅行将成为现实。 到2030年左右,大型火箭将实现首次飞行,为载人登月提供有力支持,为火星采样提供充足的运载能力。 2040年前后,航天运输机构可以比较有效地支持大规模空间的资源勘探与开发,小行星开采与空间的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到2045年,天梯、地球站、空之间的驿站建设预计将成为现实。

“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19年04月01日版19 )

标题:“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科技视点)”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