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5字,读完约3分钟
原标题:击败樊垣中科院发布大数据共享平台
现在,利用空间遥感技术拍摄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已经不是难事。 把多年来的这些照片数据和人口调查的数据结合起来,会有新的发现。 例如1990年1995年,大数据显示,安徽省城市生活人口增长率有所增加,但土地消费率下降,总体上人口城市化大于土地城市化。 但2000年以后,大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但土地消费率明显上升,土地消费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例持续增加,表明安徽省土地城市化远远大于人口城市化。
在15日中科院举办的地球大数据科学项目专项年度数据共享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用这个例子展示了大数据的作用。 他说,通过结合中国430个人口超过30万的城市遥感数据和人口数据等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土地采用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
郭华东领导的专业目标是建设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它包括生物生态数据、对地观测数据、大气海洋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地面观测数据等,综合了多行业的大量数据,是服务数据驱动科学发现和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
我们已经拥有资源丰富的学科数据库。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马俊才表示,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正式落户中科院微生物所,是我国生命科学行业第一个世界数据中心。 目前,已正式参加美、法、德、日等47个国家126个国际微生物资源中心,42万股微生物实物资源新闻被集中在中国团队开发的数据平台上。
但是,这个数据库基本上只服务于生命科学行业。 现在,专家必须将类似的数据整合到新的共享平台上。
在我们的平台上,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数据放到网上就结束了,而是经过标准化的解决,按照一定的系统,使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以新的形式再次展现这些数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这项技术很有挑战性。
中科院空天新闻研究院的何国全研究员展示了大数据开发利用的魔法。 当他将鼠标指向电脑屏幕的地图上时,所显示的框区会显示植被指数、变化情况等,或者显示该区的二氧化碳监测数值和变化情况。 这是多学科数据与数据应用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为中科院a类战术性先导科技专业,于去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执行期5年。 一年来,项目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两个核心系统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casearth databank系统和一个区域系统的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
在中国,数据共享一直是个课题:国家各部委、各研究机构几乎都有自己的数据库。 我分享你的数据,我同意你分享我的数据,连门都没有。
年10月,在中科院召开的会议上,院长白春礼提出,将资源环境与生物等行业的地理新闻系统平台建设进行比较,部署院a类先导专家,建设资源共享的新闻系统平台。 为了打破樊篱,他亲自担任了这个专业指导小组的组长。 在中科院当时实施的19个a类专业中,白春礼没有担任过任何专业的领导小组的组长,但只有这一个例外展现了中科院的决心。
为什么一定要共享大数据? 郭华东表示,大数据已经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做法论,一方面促使人们以新的模式进行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地球大数据成为认知地球的新钥匙、知识发现的新引擎和决定支持的新手段。
大数据共享,中科院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标题:“打破樊篱 中科院推出大数据共享平台”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