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863字,读完约12分钟

电影《冈仁波齐》中每次出现藏民在路上磕头的场面,王秋杨眼眶都会收紧。

实际上,这部电影被很多观众评价为“一点也不煽动”“没有动荡的悲喜,但有真实的力量”。 十多年前与西藏结缘的王秋杨,说不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感动,但后来她说被西藏人纯洁虔诚的“相信的力量”感动了。

2003年,王秋杨自己前往西藏,开始与蚂蚁公益结缘。 之后,设立了面向西藏地区的非公开募集慈善基金,命名为“苹果”。 她说,这个名字象征着温暖和善意、希望和热情、对西藏阿里土地的爱和期待。

一次走在西藏街头,头上编着彩色辫子,穿着有藏族特色的衣服,王秋杨有回家的感觉,这样的自在让她回到了西藏14年,回到了蚂蚁。 她说,那里有“为自己家乡的人闹事”的感觉。

“你真的会给蚂蚁带来什么? ’王秋杨的回答是“幸福”。 她想看到的是,蚂蚁的孩子们切实按照他们想要的生活习惯自由地生活,是“有选择权的幸福”。

登山是为了和山在一起

2003年5月11日至17日,为纪念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首次直播了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全过程。

在北京,非典很流行。 躺在沙发上无聊地移动着台子的王秋杨,看到这个直播,突然站了起来。

她从小跟随父亲所在的部队,在福建的深山长大,对自然有天然的亲近感。 电视画面上纯净神圣的珠峰景色和登山者相遇的状态让她很喜欢。

那天,一有空她就打开电视,每次登山队攀登。 5月17日,由中国国家登山队队长王勇峰、时任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组成的队伍最终登上珠峰顶,在蓝天下渐渐展开五星红旗时,国歌被配上,王秋杨瞬间热泪盈眶。

通过电视画面,王秋杨感受到了来自西藏和珠峰的神秘召唤。 那个地方看起来和大城市的一切都这么不一样,但是很亲切,她几乎马上说:“我要去西藏! ”。

这个决定把她引向了之后多年的两个生活重点——登山和公益。 她先是从北京出发,和两个朋友任伟杰一起开车去西藏大转圈,住了50多天的风食,光胎炸了13次。 从西藏回来不久,她就认识了王勇峰,加入了登山的行列。

王勇峰很快发现,王秋杨登山很有特点。 1米7的个子只有54公里,高原的反应比别人轻得多,也就是说在5000米的高度,她的高原反应和很多人在3000米的高度上的反应一样。

王秋杨原认为登山是一项集体性、专业性很强的大型运动,但2003年10月第一次攀登云南哈巴雪山时,发现登山实际上是一种个人体验。 走的过程中,越往上走出去的越少,队友们前后相距越远,甚至连个体的影子都看不见。 摆脱了城市繁忙的生活和商业,在山上走着,她感受到了久违的乐趣。 “登山是一直走啊。 去更高的地方。 翻这座山翻岭,就像我小时候在福建的山里背着头背着书包上学一样。 ”。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一开始登山的时候,王秋杨不打算完成什么计划,但是一出发,就会去很远的地方。 在世界最高和最远的地方,她看到了惊人的风景。 无论在伴随着多么美丽的景色的经历中,都遭遇过大的危机。

在王秋杨攀登珠峰的途中,8300米营地的帐篷旁躺着遇难者的尸体,脚上穿着和她一模一样的登山鞋。 在攀登大洋洲最高峰查亚峰返回的途中,他和队友在当地土著遭遇“突然翻脸”,在印度尼西亚原始森林中被困了好几天。 在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山,王秋杨和队友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暴风雪,登顶后撤退时,她迅速失去温度,一度失去意识。 在那场暴风雪中,7名登山者牺牲了……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阿空在加瓜和死神擦肩而过的早晨,王秋杨看到队友们担心得几乎整夜没睡的憔悴面孔,突然说“登山真好”、“队友们哇地哭了”。

这些路上的惊险经历一次也没让王秋杨心生退过意。 年轻的时候,她很喜欢三毛,总是梦想着山外的世界,但当她真的走出山地,在繁华的商界风起云涌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还想念着那座山——那是她从未真正离开过精神的故乡。 她上山,不是为了大多数人通常征服,而是为了“能和山在一起”。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年,完成“7+2”(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点)后,王秋杨想起了南美印加土著人的谚语:在两天的道路上匆匆休息一天,你的灵魂就跟不上你的脚步。

不知不觉中达成了个人登山事业的里程碑,但始于2003年的公益事业,让王秋杨继续回归阿里,回归大山。 她说,这件事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感性起点

2003年,骑自行车进入藏区后不久,持续开车10多个小时的王秋杨和任伟杰下车休息。 万里晴空下面是土地辽阔、人稀少的大地,路边有一个看起来很聪明的男孩在一个人玩耍。 王秋杨看着他10岁左右的样子,轻松地说:“你是几年级的? 成绩怎么样? ”一个名叫阿古贝的回族男孩平静地对她说。 附近没有学校,他不能去学校。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王秋杨愣了。 在城市里更普通的问题来到这里,显得如此唐突和傲慢。 虽然阿伟似乎并不在意,但他说:“写下自己的名字! ”他自豪地继续说。 蹲下,他在沙土上写了两行字,一行回文,一行汉文。 蹲在一旁的王秋杨由衷地称赞他的聪明,阿格伊写了两行自己的出生年月日。 王秋杨继续鼓励,从书包里找到纸笔交给了他。 “多写一点”。 阿巴停下来说:“我把这个写下来。” 王秋杨拿着纸和钢笔的手,停在半空里面。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为这些想上学的孩子们做点什么的心情,在到达阿里地区的巴嘎乡后,变成了坚定的决心。 巴嘎距离神山冈仁波齐只有20多公里,随着居民们迁徙到塔尔钦,整个乡镇到处都是残桓断壁、土坑山包,无树无草,荒凉至极。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里已经没有人了吧? ”。 开车绕了一圈,打算离开的时候,王秋杨看到荒山中出现了红旗的一角。 “过去一看,那是一所还在录取中的学校。”

好不容易支撑的建筑物摇摇晃晃,入口的白色招牌被擦干净了,写着“巴嘎乡完全小学”。 王秋杨和任伟杰进入学校,看到蓬头垢面的男人,拿着柴火做饭,怀里抱着孩子,迷茫地看着她们。

这个男人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益西久美。 他告诉王秋杨,学校没有资金,随着整个巴嘎乡搬迁,只能在废墟中等待多次。

在黑暗破败的破房子里,看到孩子们脚上穿着破了洞的小鞋子,头上长着虱子,王秋杨决心在蚂蚁上建学校。

按照当时的希望工程标准,王秋杨说:“一所学校有50万人左右吧。 200万人建4所小学吧。 ”。 之后,她在当地进行了调查,发现蚂蚁的物价在外面是无法想象的。

“当时在山下水泥300元可能一吨,但运到山上1300元也很便宜。 ’第一次捐赠的费用从她此前预计的200万元,最终增加到了1000万元。 1000万元,对2003年处于转型快速发展期的今典集团来说,不是小数目,当时阿里地区的年财政收入也在3000万元左右。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在苹果学校的建设过程中,王秋杨频繁往返于北京和阿里之间,找设计师,找施工队,找工程经理。 她意识到出钱是最放心的一环,为了制作最初的构想事件,需要长时间的投资和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营,她说:“反正我怕什么事件扔在那里,就不知道去向了。”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2004年,政府颁布《基金管理条例》,次年,北京苹果慈善基金获得资格,成为国内最早设立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之一。 之后,基金会向阿里地区全额捐赠建设了3所苹果小学:塔尔钦苹果小学、扎德苹果小学、楚鲁松杰苹果小学、普朗县中学。 基金会还开展了“冈拉梅朵助学计划”,与西藏登山学校联合举办了“苹果高山职业技能培训班”,与互联网合作建设了55个“当当网苹果图书室”,为阿里地区43所中小学捐赠了系列丛书等。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让王秋杨开心的是当地人意识和观念的转变。 当时,建校的时候,一位当地的女性曾“询问”王秋杨。 “让我去学校,他今后能当县长吗? 如果不会的话,你在这里学什么! ”这样的问题问王秋杨:“我们真的会给蚂蚁带来什么? ”让他考虑。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她的回答是“幸福”。 “我说的幸福是如何更好地建设蚂蚁,如何让孩子们出人头地,让孩子成为县长,这通常意义上的‘出人头地’并不表示幸福。 ”王秋杨想看到的是,蚂蚁的孩子们踏踏实实地按照他们想要的生活习惯自由地生活,是“有选择权的幸福”。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现在,完成苹果小学基础课程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登山导游和医生,或者继续高中和大学毕业。 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的未来,观念和过去大不相同。

目前,苹果基金会“苹果赤脚医生项目”、“冈仁波齐公益环山行”、“每日维生素计划”等项目的影响越来越大,多次获得殊荣。 王秋杨说:“我不管看到什么,(想做什么)同时,我想如果看到了,就不能置之不理。”

相信的力量

年12月4日,在阿里地区首府狮子泉河町,苹果财团与阿里行署合作举行了兴办“冈底斯藏医学院”的签约仪式。

在西藏人民眼中,西藏医生拥有神奇的力量,但这个职业千年来在西藏只由师傅带徒弟传诵的方法传承下来。 王秋杨在实地调查了当时无人管理的冈底斯藏医学院后,决定立即捐赠资金进行重建。 在基金会的推动下,张朝阳等知名人士支持了冈底斯藏医学院的迅速发展。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冈底斯藏医学院位于神山冈仁波齐脚下,由石头和土制成,最初是与蚂蚁农牧区缺水的情况对比建设的,安置了孤儿和贫困失学儿童,使他们有机会上学。

直到2000年,西藏医学院经过多次改制,使用“修旧换新”的建筑构思,继承了以前流传下来的形式和风格。 虽然建筑量很大,但是认真的计划和建设让医学院充满了庄严安静的感觉。

基金会和当地老师对学校的资产、学生资料等进行了系统的重新整理,提高了学院原有的制药规模和水平,完善了学院的门诊检查,越来越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看病。

目前,冈底斯藏医学院是阿里地区唯一的藏医学院,开设了藏医理疗、人体解剖、药理诊断等专科,形成了集教育、制药和医疗为一体的藏医系统,在当地深入人心。

从冈底斯藏医学院出来的藏医说,冈底斯藏医学院最成功的是用藏人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传达藏人自身的文化。 而且,也带来了来自内陆的现代文明。

虽然藏区的想法和内地不同,但王秋杨更容易理解藏人。 她注重适应当地节奏,注重不以内地标准欺负蚂蚁的人和事。 “和西藏的人接触多的话,就知道早的事件不一定是对的,晚的话也不一定是坏的。 凡事都有其规律,有其节奏。 ”王秋杨不止一次地想:“我的上辈子可能是西藏人。” 在西藏行走,她也经常被视为当地人。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前几天,在冈仁波齐公益环山行,王秋杨捡垃圾的时候,突然被女儿惊喜地叫了出来。 “冈措阿姨认识你。 我以前也是苹果小学的学生。 ”。 听说女儿在苹果小学毕业后接受了更高的教育,现在考上了公务员,王秋杨由衷地“高兴和兴奋”。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冈措”是阿里当地的军人阿旺年轻时送给王秋杨的名字(“冈”是神山冈仁波齐,“措”是圣湖玛旁雍措)。 像那个人一样,王秋杨确实有广阔的大气,遇事不生病,总是看事情积极的一面。

苹果基金会现在的重点是计划中的扎达古藏书博物馆,该博物馆从去年开始选址,根据当地政府整体计划的调整变更了三次地址。 王秋杨并不急躁,他说:“拖一点也有好处。 因为也有本来就不太成熟的事件。 这次又去了教授调查,我们又得到了很多新消息。 ”。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馆藏博物馆涉及许多大项目,王秋杨积极应对其中无法预料和更改的所有因素。 她唯一着急的是趁藏经书保护得还早。

文化保护不像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的效果那样直观,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更长期的积累。 以前,王秋杨在阿里看到过工人烧藏经的一页取暖,所以我们现在很着急在这方面。 现在有2万页正在保护中,估计暂时外面有2万页。 我们会尽可能,尽可能,先尽可能,现在办的案子是急救案件。 ”。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目前,苹果基金会是西藏地区最大的非公募慈善基金,10多年来,基金会为阿里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环境保护事业捐款1.5亿元。 去年慈善法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公益组织的工作环境,王秋杨表示,她希望开始转型为公募基金。 阿里地区海拔高,地方偏远,项目价格高,管理费用限制让多名员工开展比较困难,她希望为基金会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保持开放的心和亲力亲为的行动力,王秋杨真的希望能给西藏人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 她总是想起不能上学、只能写自己名字的阿古拜在沙地上画画,原巴嘎乡完小校长益西久美在整个城镇搬迁后的废墟中依然坚守着学校的日常工作——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他们还相信什么?

标题:“王秋杨:回到阿里 守护西藏”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2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