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03字,读完约9分钟
【消除贫困攻防战西藏篇】
光明日报记者尒玛多吉
从脱贫之战开始到2019年底,西藏累计让62.8万建设卡贫困人口脱贫,摘下74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全部帽子,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年的1499元增加到2019年的9328元,贫困发生率。 这是世界脱贫史上的奇迹。
西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大大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运动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精准扶贫、脱贫、历史上消除绝对贫困,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同全国各地一起大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雪域高原实现的伟大壮举。
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来自湖北省武汉市观光学校的援藏教师马丹(左三岁)指导学生练习校园啦啦队。 新华社发
走在高原上,真正的脱贫故事真挚,令人振奋。 取得脱贫历史成果的西藏,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美丽新画卷。
2019年底,西藏累计实现62.8万建设卡脱贫,74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全部摘下瓶盖,贫困发生率从全国最高的25.32%动态实现清零。
西藏在实施反贫困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965个扶贫转移安置区(点),26.6万人全部搬迁入住。
26.6万人出山后幸福地转移
脱贫之初,西藏建设卡贫困人口59万人,其中不少人居住在高寒缺氧的高原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地区。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是西藏脱贫最难的“硬骨头”。
作为我国海拔最高之乡的西藏山南市浪夹县普洱江塘乡,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他在为当地妇女晒乳渣。 新华社发
“我刚从祖祖辈辈住的地方搬到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不想搬家。 现在,我衷心感谢政府,帮助我们走出贫困之路! ”。 从昌都市贡觉县三岩领域的木协乡木协村,搬迁至林芝市美林县龙乡德吉新村,村党支部书记卓贡,设新村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关键是交通便利,水电设施齐全,以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村民更有底气追逐新梦想
三岩区域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是西藏有名的贫瘠之地。 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对领域群众总体上易实施扶贫转移,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四市分别集中或分散安置11600多人。 这是西藏最大的整体扶贫转移项目。
用于扶贫,以埋藏超亿元的高质量农产品。 图为西藏林芝市美林县羌纳乡林巴村村民在果园摘苹果。 新华社发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德吉新村开始建设边境小康示范村,全村迅速发展了砾石场、奶牛养殖等产业。 2019年,德吉新村人均收入达到12200元,村民家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楼里,部分买了轿车。 卓贡说:“现在生活好多了。 我们成立了村民文艺表演队,在大家的农闲时期来到村广场跳锅庄舞。 ”。
实施扶贫转移,致富是关键。 为了处理转移群众的就业问题,西藏将5%的产业扶贫资金用于集中配置产业建设,配置“水回路信息网、教科文组织文化保护”10项提升工程,集中力量补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处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最后公里”
位于拉萨河畔的“四季吉祥村”,以建设特色全域的旅游小镇为目标,来自曲水县5乡1町17村的贫困家庭和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的287户1325村民上传了新村。 “新村是考虑到村民就业创业的诉求而设立的。 》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朗央吉表示,“四季吉祥村”紧邻拉萨市近期大力建设的净土产业园区,园区内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奶牛养殖场等产业项目初具规模,这些项目已吸纳新村480人就业,人均
快速发展有门路,勤劳有收入,转移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目前,西藏在实施反贫困运动的过程中,建立了965个扶贫转移安置区(点),26.6万人全部搬迁入住。
特色、绿色的“活”产业,增收的途径更广
随着林芝文化旅游品牌曝光度的提高和游客数量的增加,毽球这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备受游客欢迎,当地扶贫部门看到这一商机,迅速成立了毽球缝制加工合作社,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转移就业,让农牧民开始新的生活。 图为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麻米乡村民冈增在加尔县康乐新居服装地毯加工厂工作。 新华社发
“光靠自己工作很难。 成立合作社一起干。 工作有配合,销路也很好”工布江达县惠民民族服装加工合作社理事长洛桑·赤烈告诉记者,县有关部门为了支持合作社的氡加工业务,不仅要为他们提供现场,还要通过EC平台等途径开拓市场销路,为他们精准扶贫
除氡合作社外,为了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工布江达县成立了朱拉乡松茸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高乡错高村原种藏香猪繁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以“贫困家庭+合作社+企业”模式,生产、供应
西藏立足特色,强调绿色,依靠产业,实现扶贫职工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推进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走上富裕之路。 近年来,携手“特”、“绿”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激活拉萨市曲水县产业扶贫的一池春水。 随着曲水县秀色才纳净土健康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园区正从民生产业跨越强县富民产业,向工业强县、产业富民、旅游兴县的目标迈进。 截至目前,净土健康产业向贫困农牧民群众提供工作岗位2000余个,农牧民年均增收1.5万元。
日喀则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迅速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扶贫项目,扩大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财富。
在“天上蚂蚁”日土县日土村,当地迅速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促进脱贫致富,村民吃了“旅游饭”,还发掘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谐巴调玛”的舞蹈。 村子里建立了专门表演“和谐巴调玛”舞蹈的队伍,让这古老的民俗文化熠熠生辉……
随着国家支持政策落地,西藏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年以来,西藏投资400多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培育产业化龙头公司14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1万多户,使23.8万贫困人口脱贫,农牧民群众超过70万人。
因地制宜地兴办产业,大力支持西藏人民脱贫致富。 高原各地都能看到脱贫致富后农民自信的笑容,他们的自信来自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自然地从“夺饭吃”变为“生态保护饭”[/s2/]
在山南市扎囊县的植物种苗繁殖基地,阿扎乡的村民在这里很忙。 这个面积近1万亩的生态扶贫项目落地后,周边的贫困群众冲走了自己的土地,获得了租金,还来这里打工,赚了工资。 在种苗繁殖基地工作的曲珍说:“在家门前赚钱,让故乡变成绿色,快乐而自豪。”
“世界屋顶”“亚洲水塔”……西藏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 另外,西藏也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睡眠地区和整体性深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价格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通过实施极高海拔地区居民生态转移、生态岗位扶贫等措施,累计配置生态岗位配套资金79.86亿元,农牧民不是自然抢饭吃,而是“变绿”和“变富”的生态
位于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松佐湖畔的错落高村,是一座被群山环绕的古村,风景优美,环境宜人。 年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自古流传”、“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 “过去我们没有生态保护的概念,村民经常因采伐而增收。 后来,政府禁止砍伐,我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 错误的高村党支部书记罗布·次仁说。
错的高村虽然在巴松错的国家5a级景区,但苦于“在深深的私房里”。 为了保护古村,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国家投入9200多万元实施了高村整村搬迁项目,2019年初全村相继搬进了新房子。 关于今后的迅速发展,罗布次仁兴奋地对记者说。 “我们计划买摩托车和马,迅速发展乡村旅游。 一步,我们打算建酒店,请全村吃“生态旅游饭”。 ”。
西藏自治区扶贫办公室主任尹分水表示,脱贫攻坚远远超出了处理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的范畴,容纳了更丰富、更广泛的文案。 西藏从经济到教育、文化、生态各行业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让各族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快速发展的成果”的庄严承诺,已成为生动的现实。
西藏山南市的加查县冷达乡有个“村龄”不过2岁的村子,村子里有1269人从雅鲁藏布江边的不同地方迁移过来。 来到新村,大家不仅分成新的房子、田地,还在村里建设了幼儿园、卫生院、垃圾中转站、牲口棚圈等场所和设施。 村民为了表达对党的感谢之情,为新家取名为“共康村”。 这是“感谢共产党,共同小康”的意思。
西藏反贫困运动的历史成果,深刻改变着高原各民族群众的命运。 尹说:“西藏告别贫困迈出小康的历史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创造辉煌见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光明日报》(年12月18日05版)
标题:“雪域高原见证反贫奇迹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纪实”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