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99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合肥8月28日电题:芙实已成为脱贫的“金钥匙”——安徽蒙洼蓄滞洪区快速发展适应性农业加速转型。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程士华、刘方强
随着蒙蓄洪区洪水逐渐退去,安徽阜南县老观乡顺河村的村民黄守刚刚忙完。 记者最近在老观乡现代农业示范区看到黄守刚拿着长长的竹竿支撑着船,和大户的种钱会明一起在池塘里摘芦苇。
一个多月前,这里还是茫茫大海。 今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洪水,蒙洼蓄滞洪区启用洪水,洪水总量约3.75亿立方米,较有效地降低了淮河上下流水位,减轻了防洪压力。
“水退了,我们不仅要赶紧摘芙实,还得把水里的垃圾捞出来。 否则,水会变质,影响芙实的生长。 ”。 黄守刚说,就像其他农户着急种植补种一样,芙实栽培的大企业也需要立即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尽量减少洪水灾害。
位于淮河干流王家水库段的蒙洼蓄洪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人口19.5万人,约有18万亩耕地。
65岁的黄守刚,来自苇实基地附近的顺河村。 和很多村民一样,在过去的三年里,他经常去芙实基地打工。 因为儿子有聋哑障碍,黄守刚不得不在家附近打工,家人的生活主要靠他。
三年前,黄守刚汇了自己7亩地,一出钱就变成了明栽培的芙果,一亩地每年可以收土地流转费用600元。 而且他被聘为芙实基地打工,每年收入近1.5万元。 其他时间,他在家附近打工。
“平均一年需要4~5个月,一天需要100元的人工费,第一项工作是清除水草、施肥和采摘果实。 ”。 黄守刚说,由于就业、土地流转等收入,他家在年实现了脱贫。
种植大户的钱会明投资的芙实基地面积达8000多亩。 听说洪水期间有村民担心业主受灾逃跑,钱特地从银行取了50多万元现金,冒着雨坐船去庄台,发上半年的工资,让大家吃安心丸。
“上半年工作了100天,收了整整一万元。 ”。 黄守刚说。
“芙实成了我们脱贫的‘金钥匙’。 ”。 阜南县老观乡党委书记王军说,芙实俗称鸡头米,是水生植物,日常食用或中药均被称为“水中人参”。 由于当地水体环境好,生产的芙实大、壳薄、味美、药用价值高,芣实干果加工成米仁,深受市场欢迎,部分产品出口日韩等国家。
在老观乡快速发展的适应性农业中,仅芙实一项,种植面积就达2万多亩,大众依赖土地每年获利近1380万元。 全乡3个贫困村都实现了“一村一品”,300多户贫困家庭平均年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促进了农民、公司、村集体的“三增收”。
“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 ”。 阜南县委书记崔黎表示,近年来,阜南县在推进蒙洼蓄滞洪区适应性农业替代前先传农业,特点是依托淮河和低洼地区的自然特点,将水患变为水利,将对抗变为适应,变为劣势。
另外,阜南县通过财政补贴、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等途径,鼓励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大户+贫困户”模式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蒙洼蓄洪区耕地流转率达70%,主要以规模化种植业余、莲藕等水生作物为主。
标题:“芡实成了脱贫“金钥匙” 安徽蒙洼蓄洪区快速发展适应性农业加快转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