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2字,读完约4分钟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始终把处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重视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探索适合自身优势的乡村振兴之路。
用点拥有面,荒地变成花海
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说起庄科村,没有不知道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人。 每到夏秋旅游旺季,风景如画的庄科村游人编织而成,勤劳好客的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庄科村的一些变化是由于远见卓识、思维开阔、团结一心的好支部、好班子。 在村党员干部的领导和努力下,曾经凋零的“荒地”,变成了难忘的“花海”。 昨天是思想落后的“贫困者”变身致富的“领头羊”从前的“空壳村”成了今天的“摇钱树”。
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应该如何将资源特征转化为经济特征? 年,村决定利用乡村振兴示范点、省级旅游扶贫示范点和区级村集体经济“破零”示范点建设契机,投入1200万元建设乡村景点,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法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和养老等产业,
驻村第一书记张生杰告诉记者,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空充分利用闲农房和宅基地,扩大村庄集体经济,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在公司活动等方式增加收入,特色农家院、乡村家庭酒店、小超市等
党员带头巩固扶贫战果
几年前,寺台村是平安区有名的贫困村。 农闲期村里的人不是想着赚钱的方法,而是聚集在小广场上晒太阳。 现在村子摆脱了贫困,大家也过上了好日子,农闲时期小广场上山上的太阳少了,大家都在家加工沙柳树枝。
前几天,记者来到村民赵富德家,他和妻子坐在大门口,用柴刀加工不同长度的沙柳树枝,捆扎整齐,等待着村里财富领袖王昌盛回家。
王昌盛是村里的党员。 年初,他向党支部承诺为村民创造事实,通过引进沙柳条加工产业,让村里的空闲劳动力在农闲时期加工柳条,增加收入。
近年来,寺台村将党建责任转变为扶贫动力,在处理农村基层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采取精准措施,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脱贫攻坚能力。
年,寺台村马铃薯种植由过去的“小闹”发展迅速,面积达1500亩。 村党员干部跟踪服务种子、化肥、技术、销售全过程,与青海大学农科院甘薯种业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年末实现增收38万元。 村民们为丰收的喜悦鼓掌赞扬。
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德说:“在宣传土豆新品种规模化栽培的初期,村民担心价格、价格、销路等问题,积极性不高。 只有村里“两委”班的成员和党员们率先栽培,承担风险,村民们才放下了心头之石。 ”。
改变观念,保护美丽的房子
进入平安区条岭村,乡村美景尽收眼底,宽阔平坦的村级文化广场、错误的农家小院、奇特的村际绿化带、青瓦白壁房屋井然,太阳能路灯、篮架、垃圾桶一应俱全,令人心旷神怡。
在村子的一个地方,大家打扫垃圾,挖沟,维持绿化带。 原来,每次固定“环境卫生日”,村里“两委”的成员和全体党员都会率先彻底清扫全村的环境,村民们也自觉参加。
近年来,由于搬迁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条岭村从原来的深山贫困村彻底改变了,成为了人人称赞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年,条岭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战术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荣誉来之不易,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美丽的家园,条岭村以“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整治”等为契机,积极发挥党员的领导作用,改变村民落后的观念,大家携手清洁、绿化、建设。
每月“固定党日”,邀请贫困家庭和村民代表参加会议,进行政策宣传,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等依需”思想每月固定“环境卫生日”,党员带领村里老年人协会成员开展,从行动上爱护村民环境卫生。 党员干部领回了“党员林”,把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都染成了绿色。
“现在大家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改善人居环境的工作也比以前轻松多了。 更重要的是,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越来越舒服了。 这就是生态上适合居住的地方。 ”。 条村党支部书记赵海龙笑着说。 (韩世花 本报记者郜晋亮)
标题:“青海平安: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新画卷”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