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48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非遗留扶贫的最新数据,花垣县已经建立了州级非遗留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学习场所58个。

新闻网独家专题记者周叠瑶湖南湘西报道

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服饰文化,这不仅是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也是花垣摆脱贫困的关键。 目前,花垣县建立了州级非遗扶贫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各级各类非遗传学习场所58个。

“这个身体可能永远回不来了,也可能明天回来”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永远是淡淡的,即使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也不会让人感到太多悲伤。 《边城》将湘西列入世人眼中,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边城”的原型所在地位于花垣县,文中的茶岭就是现在花垣县的边城。 花垣县位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素有“一足三省”之称。 不幸的是,“边城”的名声并未给花垣带来足够的财富,但如何摆脱贫困是困扰花垣的难题。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苗绣回归

进入石栏町腊村,从以前开始就穿着苗衣的苗家女性背着竹篮走在蜿蜒的石板路上。 旁边有她们活泼的孩子,蹦蹦跳跳很热闹。 但是,谁也无法想象这里会有苗服“被讨厌”的一天。 村民吴玉花今年45岁,从小看妈妈织布、刺绣,穿着苗服长大的她对苗绣有很深的感情。 吴玉花对记者说:“我们村60后女性自己嫁人,但我们70后刺绣少了,暂时结婚也不穿苗服。 ”。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受外界文化的冲击,“苗服土,不干净”,走在路上的陌生人异样的眼球,让多位苗家的人一次性脱掉了苗服。 但是,在花垣县石栏町文化站站长麻正兵眼中,以苗绣为代表的苗族以前就流传着服饰文化,这不仅是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也是拯救村民脱贫的关键。 石栏镇山青水秀,景色优美,只是缺乏自己的产业。 为了谋生,很多女性为了打工赚钱,留下了孩子的很多局面。 麻正兵在眼中,匆匆在心中,经过考察和计划,他最终提出了在文化站建立“让妈妈回家”的苗绣创业培训基地和苗绣训练营的大胆构想。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苗绣的传授需要领导者。 于是麻正兵拜访了本镇苗绣传承人龙老香,经过一年的筹备组织,于年7月,子蜡村苗衣苗绣有限责任企业终于成立。 2019年10月,当记者走进子蜡村的苗服苗绣训练营时,近30个座位挤满了前来学习的绣娘。 从画画、穿线到学习刺绣法,所有刺绣都集中精神,一点也不懈怠。 记者与一位随机学习刺绣的51岁阿姨交谈,她说这样的训练一期有15天,可以学四五个花样。 这是阿姨来训练的第十二天,已经好好学习了。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今年61岁的龙志银是子蜡村的苗绣高手,现在也是苗服苗绣习俗所的负责人。 据龙志银介绍,苗服苗绣习俗所成立于15年,现有10多位师傅、40—50名学生。 国家对苗绣师傅给予补贴,免费为村民教育培训苗绣技法。 龙志银说带出合格的学徒需要3个月左右,但现在带了10多个合格的刺绣姑娘。 她们帮助了我的教育,我的工作也变得轻松了。 关于作为苗苗刺绣训练营的初心,龙志银的回答很简单:“想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赚钱。”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在子蜡村村民杨老梅的家里,记者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刺绣品和衣服。 杨老梅指着漂亮的手工刺绣成衣对记者说。 这件衣服能卖一万八千套。 稍微勤奋一点的话,一个月用苗刺绣她就能得到2000元以上的收入。 迅速发展苗绣产业,不仅给子蜡村村民带来经济利益,也使村里老样子焕然一新。 去年年底,村民把村里的主干道当作水泥路的越来越多吴玉花一样的女性开始重新开始绣花,村民们越来越自信,纷纷穿上苗服……龙志银说:“以前年轻人在外面打工,但孩子被老人带着很不安。 现在一边带着孩子,一边还得到了绣花带来的收入,姐妹们很开心。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妈妈一回家,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变多了,寂寞的家又变得精神了。 最令人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孩子也爱上了苗绣。 在苗服苗绣训练营,最年轻的学生只有十几岁,一到寒假就回家来学习。 看到苗绣技艺的传承有继承人,龙志银有着无法言喻的喜悦。

“【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标题:“【百县奔小康】苗绣:“非遗+ 扶贫” 花垣绣出新天地”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