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36字,读完约5分钟
【编者按】老龄化是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 “老有养”是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印顺建议,目前养老体系面临平台整合资源能力差异较大、新闻封闭隔离、法律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加快建设统一服务平台,畅通社区居家智能养老产业链
《建言中国》栏目为新闻网政协频道、新闻网议库平台原创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印序
提案全文:
建立智力养老服务体系制度,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
2000年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1%,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7603万人,占12.6%。 与年底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89万人,比例下降0.28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增加439万人,比例上升0.25个百分点。 65岁以上的人口增加了945万人,比例上升了0.64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 “老有养”是中华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德,也是国家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基础、以机构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但随着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居家养老方法已不太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年,国务院提出了“促进智力健康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改革构想。 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养老新体系,加快老龄化事业和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各地都在进行一些智力养老的有益探索,但也存在投资价格过高、覆盖面窄、地区间快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智力养老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差异较大,缺乏新闻封闭隔离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领域标准和监管的研究技术不成熟,缺乏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起政府主导作用、公益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辅助的智力养老模式。
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为购买智能养老服务智能化设备产品提供财政补贴,扩大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规模和平台建设的维护资金投入。 要确定老年人采用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的补贴标准、购买服务目录和价格政府财政资金在地区间均衡分配,在经济发达地区普及智力养老智能化设备,经济落后地区的兜风使困难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智力养老服务 要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居家智力养老建设,稳步推进社会多元主体成为社区居家智力养老快速发展的主体。 要扩大社会多元主体在智力养老服务方面的覆盖面,更好地促进各地区社区居家智力养老服务的比较有效的供给。
二是加快统一服务平台建设,畅通社区居家智能养老产业链。
打破各功能主体之间的壁垒,建设统一的服务平台,聚集社区、医院等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充分挖掘各主体的新闻,实现新闻实时相互共享,实现平台的安全性、统一性、实用性、实用性 加快社区居家智能养老产业链,处理各服务环节各自政治、链接性差、碎片化严重的问题,鼓励各方主体发挥各自的特点,搞好平台与社区、老年人的紧密连接, 加快老年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实现养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社区居家智能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真正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
三是完善的智力养老法律法规,规范智力养老建设。
国家要在政策立法、人才培养、政府投入、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促进、平台建设与整合、市场模式建立等方面进行指导,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确保智力养老的基础保障,做到智力养老有法可依。 必须根据智力养老的需要扩展政府职能,把智力养老建设作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例如,需要设立社区智力养老机构,制定政府智力养老标准规范,在住房开发时为智力养老社区服务提供补助空之间,住房设计要求确保老年无障碍通道和各种可接入的用户互联网系统等
四是加强智能养老教育,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要首先加快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根据社会快速发展的诉求设立相关专业,培养高技能的研究者和高水平的服务者。 其次,设立志愿者服务机构,鼓励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领域,扩大服务人员力量,做好志愿者专业信息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保证他们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再次,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智力养老产业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加入智力养老领域,加快智力养老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最后,要建立相关评价和奖励机制,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的从业积极性。
推荐阅读:施维雄委员建议更改香港人“两证”的名称,明确国家公民的身份。 中国025
标题:“人口老龄化“压力山大” 印顺委员建议加快畅通智慧养老产业链”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0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