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8字,读完约7分钟
新闻网4月24日报道,类似止痛药在服用后马上见效的抗抑郁药的研究,日前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进入了临床试验。
“抑郁症患者现在采用的药物,服药后1周到2周后有效,患者的情绪逐渐平静。 但是,很多症状严重的患者吃了药,没有等到药见效就自杀了。 我们研究的这种药在患者服用后的一两个小时内有效,起到拯救越来越多生命的作用。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陆林4月19日在接受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有9000万抑郁症患者,全世界有3亿人,这项研究成果有望拯救千万人。”
另一个同样令人兴奋的消息是,“消除”患者中毒记忆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实验成功了。 至今为止只能通过科幻电影实现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年2月1日,jama psychiatry (《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医学》)杂志发表了陆林教授课题组“消除烟瘾的新方法”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成功地从动物研究向临床试验转化。 国际社会将其作为“向治疗吸烟中毒和其他物质中毒迈出的象征性的一步”。
吸烟时的快乐体验会产生吸烟的记忆,这个记忆会一直储存在大脑中,维持一生。 陆林教授率领的科学研究小组正在研究如何在烟瘾记忆被激活后的一段时间内还没有重新保存就将其消除。 这样,即使手里有烟,也没有吸烟的欲望,时间久了,烟瘾自然就会戒掉。
沿着这个思路,他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动物烟瘾记忆模型中,用少量尼古丁作为无条件刺激唤起中毒记忆后,再牢固的时间窗内给予口服药物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以比较有效地消除动物的烟瘾记忆。
研究小组在吸烟成瘾者中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记忆操作模式对人类也有效。 在不损害正常记忆力的情况下,吸烟者这样做可以轻松隔绝大脑中的烟瘾记忆,远离香烟对身体的毒害,过上更舒适健康的生活。
更令人惊讶的是,陆林教授课题组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不仅给难以戒烟的人们带来了福音,也给克服创伤性带来的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带来了希望。
陆院长说:“在遭受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女性被强奸等性侵犯后,遭受这些巨大痛苦的人经常做噩梦,大脑中不断出现怎样的画面,患者痛苦地想自杀,我们正在研究中。 今后,可以使用这种“操作中毒记忆”的方法,将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帮助患者忘记这些痛苦的记忆,淡化痛苦的体验。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最近治疗了这样的病例。
来自广州的患者,在深圳大运会举办期间,因为前面的车主开车占道,他慌忙按喇叭催促,不料被三五人强行下车,遭到暴力殴打,牙齿掉落。 从那以后,这个患者被噩梦包围,即使在白天,被集体暴力的可怕情景也层出不穷,无法正常生活。 我带他和家人吃药都没有效果,患者异常痛苦。
林院长说:“随后,这位患者来到北大六院,我们用药物普萘洛尔帮助他抹去这痛苦的记忆。 配合心理治疗,患者很快痊愈出院。 ”。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达17.5%,呈上升趋势
尽管心理疾病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近年来我国国民心理卫生健康的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4月7日,世界卫生日,国家卫计委公布一组数字:调查显示,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其中抑郁症患病率为3.59%,焦虑障碍为4.98%,整体呈上升趋势。 截至年底,我国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达到540万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量约占图书患者总数的3/4。
虽然我国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整体在上升,但与世界平均发病率相比,这个数字在国际上仍然很低。
国家卫计委副局长王斌表示,我国国民精神疾病患病率低于美国、法国、乌克兰,低于金砖国家、巴西、南非等国,也低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陆林院长表示,美国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达到总人口的1/3,仅抑郁症这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就达到了17%,患者总数接近7000万人。 相关年度报告显示,10%的美国普通人一生都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的治疗。
四种人容易患心理疾病
抑郁症、焦虑症等4种精神疾病多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和从业节奏明显加快,公众心理压力普遍增大,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 陆林院长表示,在中国,4种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青少年心理问题。 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以学习成绩衡量孩子,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偏离了正常轨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同伴的相互作用、父母的关心,还需要周围环境的适当刺激和保护。 但是,现在学校和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多地剥夺了孩子玩耍和休息的时间,让孩子缺乏玩耍和体验的分享,常常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他们长大进入社会,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心理问题。 现在很多老年人退休在家,但是孩子们为了工作而奔波,长期缺乏情感支持,就会产生抑郁症。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因孤独、焦虑而自杀明显增加。
痴呆的患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为5.56%,高于我国1987年以来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
另外,农村儿童、残疾人、同性恋、吸毒等特殊人群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目前医学界已研究精神疾病400多种,在我国抑郁症、焦虑症、酗酒和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居前4位,均呈上升趋势。
家庭亲情和社会组织的保障体系
可以比较有效地减少心理疾病
林院长表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部分,精神健康也是公民素质的一部分,需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联系来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压力逐渐增大,家庭纽带的作用日益淡化,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另外,单位工会、团委等社会组织和个人信息表达的联系可以很好地促进和保障个人的心理健康。 但是,目前这些社会组织的保障作用减弱,人们缺乏归属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因此,陆林院长建议,如果家里有精神疾病的人,家人和朋友的关心是很重要的。 父母和子女没有一起生活的条件时,经常通过探望和电话联系,保持良好的信息表达。
在国家层面,国家卫计委于去年底发布《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互联网,成立跨专业、跨部门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小组,为各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政府、公司要加强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吸引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慈善组织等机构,建立比较有效的社会互助体系。 这样,当人们遇到灾难,感到痛苦和绝望时,就能及时地、多渠道地帮助他们。 ”。 陆林说。
“精神疾病”与“精神疾病”不同
可以预防,有诀窍
很多人不太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缺乏认知,认为心理健康问题不是问题,不是问题。 另外,人们错误观念导致的社会歧视,会导致有心理问题的人被认为是精神病,过分忌讳有心理问题的人,不愿说出口,不愿看医生,这些都会加剧人们的心理问题。 进一步搞好我国公民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知识的科普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林院长说:“精神疾病不是精神病,可以预防、治疗。”
“例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明显降低。 退休的老年人多进行国际象棋、扑克、读书等动脑活动,能较有效地防治老年性痴呆症。
从人口优生选择来说,早产可以明显降低后代患孤独症的几率。 结果表明,父母生育年龄越大,特别是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增加。 这些重要知识必须广泛地进行科学普及,引起人们的关注。 ”
标题:“快速起效抗抑郁药进入临床试验 抹去伤痛记忆渐成真”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