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7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增加了53名中科院和51名工程院。
702个“蛟龙”总设计师许芑南入选
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订结果分别于19日公布。 中科院新选了53名会员,中国工程院新选了51名会员。 中国科学院的53名新院士在391名比较有效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60岁以下的占85%。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来自560名比较有效的候选人。 新会员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潜水艇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年龄最大,48岁。 平均年龄为56.9岁、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
■退出和退休:打破院士的“终身制”
多年来,中国院士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个别院士的学术腐败等问题备受关注。 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结束院士“终身制”、推进院士退出和退休成为各方面的话题。
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被冠以“烟草院士”,两年来一直受到舆论的抨击。 工程院已多次表示“劝其主动退出”,同时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行业候选人的提名或推荐。 谢剑平的名字至今还在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上。
如何揭示学术不端? 什么样的院士应该退出? 怎么结束? 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调整后,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不了的问题。
目前,中国院士的年龄首要集中在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已经过了科研创造的高峰。 所以院士队伍年轻化,高龄院士及时辞职也与时俱进。 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开创风气,自行申请,2005年获准退休。 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 不料所在学校婉言拒绝了“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
根据农工党中央的建议,将院士“终身制”改为任期制,一期五年,最多一期连任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或荣誉院士,而不是现在的方法,80岁以后自动转为高级院士。
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院士的退休问题由国家劳动人事制度加以规范。 专家们认为,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政策应该稍作调整。
■回归荣誉:院士制度改革的根本
在我国,当选院士后,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各种附加待遇和权力,如增加津贴、参加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从业待遇迅速提高,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大幅增加。
对于院士所在的机构来说,拥有院士几乎意味着一个聚宝盆。 今年,武汉市还规定,一名院士获得上千万元的奖项,引起了许多争议。 相比之下,许多国家的院士一生只享有荣誉,至于特权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公司永久的免费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直言:“院士原有的定义是最高学术荣誉称号,不是职务,但现在院士的称号被异化了。 ”。
“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去利益化,取消与院士称号相对应的一系列权力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称号和学术荣誉。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希望大家不要太强调院士这个头衔”今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我希望今后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继续被称为教授而不是会员。 在参加科研项目评审时,我也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年轻人机会。 ”。
正如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所说:“院士只是一种荣誉,完全体现在对个人的科学评价上,大家都很坦率。 ”。
(据青岛新闻网社北京12月19日电)
新华时评
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去利益化
好处化的核心是去行政化。 近年来,科研体制中的“官职”现象屡见不鲜,众所周知,行政力量参与和干预着院士的选举管理。 工程院在给新院士所在单位的信中表示:“单位不得将行政职务过分强加给年轻院士。 向他们提出“集中精力在专业行业取得新进展”的建议,该建议值得提倡。 利益化的要害是剥离过多待遇。 院士头衔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但许多待遇与学术地位完全无关。 享受副部级待遇,乘坐飞机座舱等级、调车小,没有人能计算出院士光环能给个人带来多少特权。 只有剥离过高的物质优势,才能使院士回归学术。 (来自青岛新闻网社)
标题:“两院新增104名院士 702所蛟龙总设计师徐芑南入选”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