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7字,读完约4分钟
“不紧张,不犹豫,也不担心。 我知道相关资料。 骨髓捐赠不会对人体造成风险和伤害。 对方是一个陌生的血液疾病患者,他才是真正有生命危险的人。 ”。
血样入库后经过一年多的等待,11月3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级本科生汪喻坤捐赠了宝贵的造血干细胞(骨髓),接收了北航捐赠志愿者手中的几个爱心接力棒,为另一个生命带来了生机,
捐赠过程并不顺利。 汪坤的捐赠对象身高在1米8以上,对造血干细胞的投诉量相对较大。 采血结束,医生鉴定分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需要第二天再次采集。 听到那个消息,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痛心,但他只是挥手说“明天再来就没事了”。 第二天,抽血两次的汪喻坤终于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赠。
细数过去,捐赠造血干细胞这一物种早在两年前就埋在汪喻坤的心里。 年10月12日,同为高等理工学院本科生的黄文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赠。 汪坤知道学长的事迹后深有感触,自发通过学校红十字会在群里讲话,咨询了造干捐赠的相关问题。
实际上,在汪喻坤心中埋下种子的前辈不只是黄文欢一个人。 2005年,机械工程自动化学院2002级本科生周宇成为北航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年以来,在汪喻坤之前,已经有3名北航学子连线完成了大爱的继续和传播。 这也是对爱国的奉献,对大胆的人的先声精神的传承。
年6月3日,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赫采在参加校内献血时被问到是否参加中华骨髓库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年5月正式捐赠之前,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大量生长而释放到外周血中,赫梯一共注射了7针动员剂。 她默默地忍受着由此引起的发烧、头痛等一时的不适,以平静的心情完成了2次采集。 “虽然只是付出了一点造血干细胞和勇气,但这些给别人带来了生存的希望,非常值得! 赫采说。
年上半年在学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献血活动中,当时的大一黄文欢通过采血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并于18年10月完成了捐赠。 关于当初入库的想法,我用“单纯”一词坦白自己并没有想太多其他的事情,想首先奉献出这十万分之一概率配型成功的微薄希望。 “我的想法很简单,配型成功,我可以拯救另一条生命。 ”。
赫采和黄文欢进入中华骨髓库之前,早在年就有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研究生葛逸凡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捐赠人。 4年后,接到骨髓库通知分配成功的电话,于19年9月完成了捐赠。
经过该校红十字会的组织,从2008年开始,北航开始了造血干细胞捐赠的推广动员工作。 自2007年正式采集以来,全校共有283人加入中华骨髓库。 其中,短短一年就有60名同学成为骨髓捐赠志愿者。 目前,在北航红十字会每学期组织的两次献血活动中,一次组织的同学们正在采血、入库。 此外,红十字会还通过微信推送、博雅课堂等形式科普造血干细胞捐赠,让更多人了解并积极参与这一善举。
这次造血干细胞捐赠,已经是汪喻坤第三次捐赠血液类。 除了积极参加献血,他还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时间达到了400小时。 汪坤认为,北航的志愿服务体系使他受益匪浅:每学期10个多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要求看似简单,但无形中却赋予了他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 “一开始可能是打算完成任务的,但长大后真的喜欢上了志愿者。 能消耗很少的价值成本,增长自己的见识,帮助别人,为什么不高兴呢?
北航人无私的奉献,为陌生人带来温暖,找回危险的生命。 多年来,学校的积极倡导和学子们的热情参与,使校园里的爱心接力赛得以继续,传播生命的能量和火种。
(光明日报所有媒体记者唐苅尔通讯员付佩玥) [/s2/]
标题:“北航骨髓捐献志愿者:用一场特殊的校园接力赛传播大爱”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