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17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按: 2007年7月,清华大学已故教授赵家和一生捐赠1500余万元积攒西部贫困儿童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本报独家发表的“炭火教授”赵家和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许多人认为是志愿者。 据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统计,基金会成立6年来,爱心捐赠286笔,累计2400多万元。 累计4374名寒门学子获救,2514名完成高中阶段学业,约2000名寒门学子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前几天,本报记者采访赵家、遗孀吴嘉真、兴华基金牵线人、清华大学退休教授陈章武时得知,众多捐赠者中有平凡的天津退休女工。 她是“手紧”“小气鬼”,但多次慷慨捐赠给贫困的学生。 得知胰腺癌晚期后,她决定放弃采用昂贵的化疗药物,重新捐赠给基金会,捐赠唯一的房地产助学。 不仅如此,她还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达到了“求仁,无憾”的境界。
她是谁?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本报记者最近独家访问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退休女工,希望在生命结束时聆听她的故事,捕捉她身上闪耀的人性之光,再次思考社会的爱、奉献和人生的价值。
与王娅的第一次接触,是从一堆打印出来的邮件开始的。
年7月22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退休教授陈章武说:“你们有两个账户吗? 我想确认一下。 ”
“你知道的目的是什么? ’3天后,在甘肃访问受助学校的陈章武回答了基金会的账号。 在用棒子管理兴华基金的第三年,陈章武遇到了很多捐赠者,但第一次遇到了这样的方式。
王娅的捐赠证书。
10月末,坐在天津西南近郊王介家门口的小饭馆里,从这封邮件中,陈章武向记者讲述了退休女工与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西部贫困学子的不解之缘。
深秋的天津,冷风萧条、黄叶凋零。 如果王污输了营养液,记者将接近分秒必争的这条生命,和基金会的员工一起完成她的最后要求。
王45;说:“做了这些事,营养液就不会再输了。”
最后的要求
第一次短信往来后,兴华青少年助学贷款基金账户很快收到了转入的6000元资助。 “我是上班族,没有很多钱,现在是老年人。 如果你们能接受我的话,我想继续捐款。 ”。 在这封邮件中,王先生表达了她的朴素愿望。 “我辞职了。 另外,我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想到西北有在我的帮助下继续学业,上大学,能上研究生院的孩子,真的是件很开心的事。 ”。
两年多来,数十封邮件来往,使王轶与甘肃寒门学子的命运紧密交织,展开了一个温馨的故事。
“这几年,基金会的志愿者、捐赠人大多是由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人介绍的,捐赠前几乎都见过,王轶没怎么见过就直接捐赠了钱。 ”。 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朗网民”栏目为赵家和专业策划制作的节目中,陈章武才首次见到王轶。 “那天,我希望她作为捐赠者代表出镜,但她断然拒绝,坐在观众席上。 听了赵老师的事迹,她一直在流泪,回来后又给我发了邮件。 “我只捐了几千元,和你们没法比……我很幸运没有同意出镜,真的羞愧死了。” 这次会面后,王先生成为了基金会的志愿者。 上门、审核学生资料、访问学校……她全身心投入,将其作为退休后最大的事业来经营。
今年4月,一直信守诺言的王轶失联了。 那天约定了小王和基金会工作人员一起去甘肃考察受助学校的日子。 几天后,陈章武收到了她的消息。 “不凑巧,去新西兰旅行和补习活动的时间发生了冲突。 ”。 又过了几天,3万元的捐款汇到基金会账户,王娅陆续资助了7名高中生。
陈章武没有想到,那时的王雅没有去新西兰,而是躺在天津肿瘤医院的病床上。
胰腺癌是癌症中最危险的一类。
命运在这个65岁,给打铆钉做公益的人开了个大玩笑。
王娅(执笔者)在挚友的陪同下签署了房屋捐赠协定。 杨志明摄影/光明摄影
快跑! 顽固的王娅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加快了捐赠助学的步伐: 5月,还在病床上的王娅不忘汇出为基金会已经准备好的捐款。 8月,她停止了所有的放射治疗,拖着无力的身体访问了甘肃的家。 因为她知道“不早点去的话,就已经没有力量了”。
在记者访问王娅之前的一周,按照她的意愿,基金会的员工已经做了遗嘱公证:在她身后,将唯一最大的资产——商品住宅捐赠给基金会,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 但是,王轶很快就反感了——变身后生前赠送的捐赠表示:“这样可以把不必要的麻烦降到最低,把钱很好地花在孩子们身上。” “我们建议她,疾病是无情的,必须留下足够的治疗费用。 她总是说自己有,别担心,但实际上,她连救命药都很贵。 ”。 对于这个顽固的老姐姐,基金会志愿者杨志明没有办法。
“并不是舍不得用高价的药。 第一,药很贵,但是效果不好,副作用也不能接受,所以我不想用。 不如把钱交给孩子们吧。 节约治疗费用,我想多帮助一些学生。 ”。 这是小王给杨志明发的邮件,她和往常一样朴素真挚。
最大的财富
她身边的好朋友说,王倩已经一个星期没有粒米了,每天都用两瓶营养液支撑着。 但是,记者看到的王先生的房子完全出乎意料。 不大的居室虽然没有贵重的室内装饰,但是很干净。 角落,茶几上,阳台边,花被种成了绿色,充满活力。
“我喜欢花,好的时候家里养了几十盆,很漂亮。 现在身体不好,很多人都送人了,但是朋友来看我也送花。 ”。 短发穿上鲜艳的黄色毛衣,一看到记者,快步迎接的王轶脸上充满了笑容。 握手的时候,我意识到那个包骨的手和比普通人低的体温,是长期受疾病折磨的人。
“花送人了。 晚上穿的衣服准备好了。 遗体捐献的手续都办完了。 我的身体离开后有什么有用的东西就拿去。 ”一边请记者坐下,王轶与陈章武和基金会工作人员交流她身边的安排,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办完房子的捐赠手续。 ”。
“为什么要这么做? 留着钱,用好药,能让自己变好吗? 面对不顾生死,有条不紊的安排的人,记者从心底坦率地表达了疑问。
“我过得很好。 你要什么样的钱? ”。
“让我看看你一生最大的财富”王娅站了起来,打开客厅的柜子,小心翼翼地举起了两个牛皮纸袋。
从1989年捐赠给希望工程的100元,到天津市救灾扶贫的5000元,再到中国教育快速发展基金的捐赠……七八张剩余的收据、证书,记录了王轶20年来不间断的捐赠之路。
“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高,自己有能力,所以会帮助你们。 ”记者看到这些证件的照片,王娅赶紧挥手。 “从小到大,房子就是这样,有习性,很普通。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有一条很好的军用毛毯。 有一年天津发大水,我父母卷走了捐款。 之后,每次国家呼吁捐款,我父亲都是街道会捐款最多的。 我那时觉得,无论能力大小,“帮帮我”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
虽然做起公益来慷慨大方,但对待自己的王轶却是至高无上的——家中值得一提的“几大”,是一年花2000多买的34英寸电视机。 她很喜欢摄影,多次下定决心后放下多年的切片机,买了8000多张单反。 平时穿的衣服、包永远不会超过100元。
“我特别不理解哪个包,一件衣服要几千、几万元的人。 比需要更多的人需要帮助。 你应该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 王娅的另一大投资是去年7月花1700元买的第一部高端智能手机,还是因为旧手机不能用了。
正是这一巨大的投资,给王娅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永远的温情
“使用高端智能手机,我可以微信了。 我看到来自朋友的《光明日报》报道了赵家和教授的事迹。 ”。
“原来有这样的身体,如此无私。 之后有这样一群人,如此火热。 我怎么不早点认识他们,加入他们? ”。 进入兴华助学基金已经两年多了,但那种恨之入夜的后悔依然没能平静王轶。
王娅不仅给孩子们物质上的援助,也希望通过这些援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的事。
有一次,王污资助的孩子给她写信,说高考时想考师范专业。 王轶总是害怕打扰孩子的学习,焦急地说,她怕钱阻碍了孩子追求梦想的脚步。 她设法找到了孩子妈妈的手机号码。 “我想向那个孩子学什么,学哪里,我会资助你。 当孩子说喜欢当老师的时候,我的心松了一口气。 ”
“她永远健康,再也看不到65岁了。”杨志明虽然比王轶小,但感叹自己对公益事业的旺盛精力。 “今年8月离开兰州时,她和我们约定经常参加基金会的公益活动。 ”。
疾病肆虐的瞬间,王轶最大的遗憾是“我已经没时间参加基金会的活动了,为孩子们工作”。
“还有时间,我以为可以慢慢捐赠。 期限突然到了,没想到必须赶紧走。”王娅主张,她太平凡了,不值得报道。 她想接受采访,就像当时赵家和教授的精神召唤了她一样,希望能为孩子们收集越来越多的爱。
走出小王的家,夕阳西下了。 朋友们一大早买了肉和菜,杨志明给王轶在内蒙古插队时带来了最喜欢的马头琴。 晚上,兴华基金会支援的大学生也会来,和他们一起包饺子,聊聊天。
琴声低沉,饺子飘。 在王先生心中,这样的温暖可能值得任何金钱的享受。
“这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女工,善良、豁达、明理。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 希望留在好人的世界里,好人总是做好事。”在回去的列车上,记者收到了陈章武的邮件。
此时,仰望飘在窗外的黄叶,竟然增加了新情况的味道。 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这可能是王霞与赵家追求的“求仁,无憾”。 今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寻找的生命的答案。 (记者丰捷邓晖)
标题:“生命如此更绚烂退休女工王娅的助学故事”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6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