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42字,读完约6分钟

大学是知识的摇篮、创新的基地和社会的良心。 教师要教书育人,不断追求新知识,“固本培元”为祖国优秀文化流传至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互助理解做出贡献

大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启发式的讲课获取知识,还应该通过材料的教育来教鱼,让年轻一代获取知识

对于“思考,要从惊讶和疑问开始”的前人学术成果,必须一边吸收一边关注、怀疑和评价。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疑问,才能探索新的规律,产生新的成果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代学者。 由于时代的限制,我们这一代很多人缺乏前辈学者那样深厚的基础,不容易出现王国维、陈寅恪等级这样的学术高峰!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经历了中国人民从站起、富裕到强大的过程,体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伟大成果的喜悦和艰苦教训,思想感情与其他年代的学者不同。 在业务学习方面,我们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逻辑思维上有很多训练,可以从理论上把问题搞清楚。 的得失,我们知道很多方面都要仰望前人,但不要妄自菲薄,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目前,大学人文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广大青年网民,大多为80后、90后。 如何培养新一代,继承前辈学术大师对祖国文化的杰出贡献,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的杰出以前流传至今? 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说,是关于文化上的前启后合、建桥的方法。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用人才育德育人

大学是知识的摇篮、创新的基地和社会的良心。 这就要求教师教书育人,不断追求新知识。 作为大学文科教师,特别是“固本培元”要为祖国优秀文化流传至今,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互助理解做出贡献。

“固本培元”是我国人才培养优秀以前传下来的。 “书”是指“元”,是提高思想边界和道德修养的问题,是巩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当今,中外交往频繁,各种思潮混乱、激烈碰撞、渗透融合。 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学术优势,在民族文化自信和育人方面比其他学科更有特点,责任也更重。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在中文系,“固本培元”还包括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中国文学系的本科生不仅应该知道李白、杜甫、鲁迅等伟大的成就,还应该知道文案的写作方法和学问。 总之,中国文学不会写文章,提高学生文案表达能力的基本功是“固本培元”之义。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20世纪80年代,我担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发现多名考上中国文学系的学生,写作能力不足,文案苍白,文章不通,采用标点符号也错误百出。 基于这一情况,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加强了学生的写作训练,规定了本科一年级学生,一年内手工抄写方法,交100篇记叙文和论文,所有老师对1~2个学生的作文负责指导和评分。 通过加强写作训练,同学们的文案表达能力、注意能力、思维活跃度、想象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迄今为止,经过30多年,这项措施没有间断,逐渐演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 “百篇写作”是中国文学科的特色和以前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学科的学生能写”被社会承认。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而教师的一对一指导,使教师能从学生作业的行间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以及思想感情的一些变化迅速发展,从而为材料的教育、势利导,结合育德育才、身教。

传道工作启发创新

韩愈说:“老师,所以通过传教课来解惑。” 在综合理解这一教育理念的同时,要迅速发展补充,除了“破解传教课的困惑”之外,还必须强调“创新”。

大学教师教育和科学研究必须兼顾。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然责任。 今天,教师必须传达的,当然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路”。 关于“课程”,大学老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获得知识,还必须学习材料教育、渔业和让年轻一代获得知识的方法。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我的老师王季思教授以校注六经的态度和做法出版了《西厢五剧注》。 他给我们上“课”,是要求学生校对戏曲副本开始的。 我跟着王教授参加了国家教材《古代戏曲选》的编写,他选了特别难的曲本关注我校,经过多年的严格训练,我掌握了文献校对的注释能力,养成了仔细阅读文章的习惯。 目前,我们的戏曲研究专业一直沿用这样的授课方法,要求研究生学习一定要从校注文案开始。 多年来,研究生与老师一起,参加《全元戏曲》和《全明戏曲》的编撰,让学生动手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写更有新意的论文论著,这是一次专业训练,让学生在人的工作方面,纠正轻率急躁的习气。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我的另一位老师董每戡教授是戏曲史研究者,也是著名的编剧和导演。 他发现我有模仿动作的能力,提出研究戏曲。 他不仅希望我大量观看戏剧演出,认真阅读戏剧理论著作,还希望剧团学习参观,参与导演和编剧的工作,学习基本的戏曲表演程序。 据此,我在浏览古代戏曲文案时,自然更容易获得舞台感,养成了从曲白科介观察舞台性的习性。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另外,我一直有学习诗词的乐趣,著名作家詹安泰教授,经常教我诗词的研究和创作。 根据工作需要,我给自己确定了“以戏曲为主,学别样”的方向。 我多少领悟到诗词和戏曲创作涉及到“人”的内心矛盾问题。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可以贯通。 由于得到了许多老师不同方面的教导,我在研究古代戏曲时,试图将文献考证的翔实性和文案的舞台性、抒情性融为一体。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传承的迅速发展,大戏曲研究团队形成理论与实证的结合、文献考证与文学研究的结合、文献与文物研究的结合、文献疏理与田野调查的结合、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学术由来已久。 在戏曲史、戏曲文献、戏曲文学、戏曲形态、濒危物种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可以说这是基于文化传承而创新的。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在大学里,破解“道”的困惑、“业”的困惑是科研创新的开始。 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多使用师生集体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大胆提问、争论交锋,激发思想火花。 亚里士多德说:“思考始于惊讶和怀疑。” 对前人的学术成果,必须边吸收边审视、怀疑、评价。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出疑问,才能探索新的规律,产生新的成果。 对于同学们的“困惑”,教师未必能解决,但可以鼓励大家进一步研究。 比如古代戏曲在元明清时期的舞台上是怎么上演的?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疑点多多,正是在需要“解惑”的情况下,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分别研究,撰写了《中国古代戏曲形态研究》一书,具有创新的意义。

“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作者是中山大学教授)

制图:张芳曼

人民日报( 2019年01月11日版20 )

标题:“固本培元 温故知新”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7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