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73字,读完约12分钟

□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只以高考成绩为单一的“公平”指标,考入某名校的学生呈现出惊人的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大学一年级学业成绩差,毕业时个人排名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整体学业成绩较差,他们的学业成绩似乎从统计数据中固定下来

□光关注城乡学生入学机会的公平还不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高校应普遍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今年985和211大学将增加贫困学生6万~7万人。 希望入学机会城乡差距在政府的努力下继续缩小,未来农村生源学生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进入重点大学。

农村学生入学机会公平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政策“城乡差异”研究行业中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持续的研究,研究视角和数据基础不同。 其中,王伟宜以四川4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研究了1982、1990、2000和高年级学生的学籍和户籍,结果显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缺乏各种资源,除了极少数天赋好者外, 根据近30年的调查结果,下属要点高中城乡孩子入学机会差别最大,其次是普通本科,专科学校差别最小”。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除了入学机会公平外,城乡差别还有一个立场:城乡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表现是否有差异。 这个问题意味着基础教育中城乡的差异是否在大学里持续着。

我们选择了北京某下属的要点高中a大学2004~2009级6年级的户籍和学业新闻,试图从一个研究型大学的角度客观回答机会公平和过程公平的问题。

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有望继续缩小

根据我们的研究,a大学2004~2009级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当年入学学生的比例常年徘徊在10%~15%之间,最低的2008年仅为10.2%。

我们比较了a大学农村户籍学生比例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全国农村生活人口比例变化趋势,发现2004~2009年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变化趋势总体下降,与同期全国农村生活人口比例总体下降趋势一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农村生活人口减少,a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与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关。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从另一个角度看,2004年至2009年,全国农村生活人口占50%以上,在一个农村生活人口比例这么高的国家,a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在10%至15%之间,确实处于较低水平。 a大学农村生源比例特点与王伟宜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

那么,a大学为什么只能录取这么少的农村学生呢? 这很可能会导致看起来公平的高考单一及格线。 只有在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的前提下,将高考成绩作为单一的“公平”录取指标来录取,一所大学录取的城乡学生比例才会呈现出这样惊人的城乡差异。 起点已经不公平了,单一的高考录取线怎么能实现结果公平呢?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为了弥补城乡教育的差异,北大、清华等大学正在行动。 例如,北大在自主招生中单独发表了“构筑梦想计划”,对部分农村学生降分录取,全年录取67人。 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高校农村招生工作的通知》,全国计划招生人数超过5万人,北京大学年经以上计划共录取189人。 这些计划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配的城乡均衡,对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公正性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补充。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的“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政策成为弥补起点不公平的战术措施。 为此,我们建议逐步扩大总计划规模,增加对985和211高校农村户籍学生专项计划的比例要求,使大部分985和211高校农村生源比例短期达到20%以上。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大学入学后城乡学生的成绩确实有差距

只有入学机会公平可以吗?

城乡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学业成绩有差别吗?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定性的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学生在学习习性、家庭背景、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各方面的特点,这不仅在入学机会方面取得特点,而且其特点在大学阶段延续的另一种比较朴素的观点是,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城乡有差异,但在大学入学后, 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有同样天然的发表和素质,他们进入大学后希望付出越来越多的后天努力,所以学业表现不一定比城市学生差。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城乡学生大学入学后学业成绩有差异吗? 有多大不同? 评价这些需要使用学生学习成绩大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我们衡量学生群体学业成绩的量化数据基础指标是GPA ( GPA ),该指标可以计算学习时间多门课程的综合表现,具有综合指标的优势。 本研究选取大学一年级学生的gpa测量入学初期学生的学业水平,选取本科四年级全部课程gpa测量大学四年级整体的学业水平。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由于无法进行不同专业gpa的横向比较,我们基于gpa使用“卓越指数EI”( Excellence Index )研究了城乡两组学生学业水平的相对水平。 其中,农村学生群体ei指数是指gpa排行榜所有学生中前30%的农村学生数和后30%的农村学生数的比率,城市学生ei指数的内涵相同。 ei< 1,该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后30%,证明整体学业表现相对较低ei=1,证明该组学生整体学业成绩处于平均水平,即前30%的学生和后30%的学生比例相等ei > 1、该组学生大部分分布在前30%,证明整体学业成绩相对优异。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a大学实证研究表明,2004~2009级城市学生群体ei指数始终高于1.0,农村学生群体ei指数徘徊在0.3~0.6之间,差异较大。 从波动方面看,城市学生6年ei极端0.06左右,学业表现相对稳定。 农村学生群体6年的ei极端在0.3左右,该群体学业成绩波动较大,有些年份非常不好。 6年级的ei数据显示,城市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学生大一学业成绩差,毕业时学生个人排名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总体学业成绩较差。 他们的学业成绩在统计上似乎是固定的! 即使a大学的本科教育被认为非常优秀,这种优秀也难以使农村学生的学业成绩在4年间相对提高。 这可能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也没有观察到的短板。 这意味着光靠入学公平是不够的。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城乡基础教育的四大差异

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学校教育。 城市学校在硬件和师资水平上都大大超过农村学校,城市学生从小接受优质教育,其特点是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如城市有海外教师教授的双语幼儿园。 城乡教育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师。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可以留下越来越多的博士、硕士当教师。 另外,师资可以基于市场自由流动,这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优秀的师资有“吸血”的效果。 这意味着农村教师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取得良好的教育成绩后,根据工资等条件的巨大差距,优秀的教师将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中国青年报》于年9月发表了社科院博士后李涛对四川贫困县基础教育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农村教育体系只作为“人才抽水机”存在,是整个教育生态链中有价值的“最末端”。 在李波参与的江西、重庆等9个省20个区县的调查中,发现5285个总体有效样本数中,发生事实流动的达到3366个。 在样本数2274名农村教师中,有1556名教师有潜在的外部流动意愿,其中乡镇中学教师的潜在流失比例最高,为76.51%。 农村教师群体中的事实性流失率和潜在性流失率都很高。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第二,除了学校教育外,城市学生还接受了大量的课外补习教育(影子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涉及课程的学习文案,还延伸到体育、音乐、演讲、出国旅游等素质教育水平。 城镇学生不仅在课程学习成绩上优于农村学生,而且在各类技能、素养、自信等方面全面超过农村学生。 曾满超等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课外学习城乡差异,表明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和相关支出均高于农村学生。 薛海平利用中国家庭跟踪调查年数据研究课外补习,发现较好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可能性较高,其结论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不同阶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第三个是家庭层面。 城市学生家庭的父母和其他亲属有更好的学历、背景、视野和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学生的学业求助、挫折补助、眼界广阔等方面可以为孩子提供农村家庭无法提供的教育背景和帮助。 考虑到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因素,这种差异更为明显。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第四是环境因素。 城市学生成长的环境更加开放和现代化,学生会尽早接触网络、艺术馆、博物馆、动物园、音乐艺术演出等,受到国际化、开放、现代多方面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未来的职业可以有所了解和规划。 这些因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是农村环境不太容易提供的因素。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直到20世纪90年代,城乡基础教育差别不大。 农村学生依靠学校正常水平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天生在资质差不多的情况下,通过越来越多的努力有机会进入重点高中。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逻辑的迅速发展和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城市学生也开始付出越来越多的努力,再加上上述四个特点逐渐增加,凸显了城市学生起点的特点和过程特点。 在以单一的高考成绩作为“公平”的录取指标的情况下,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大学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如果大学没有积极的教育行动,城乡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很可能在大学继续。 a关于高中2004~2009级学生学业成绩的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 a高中农村学生是大学显着的学习弱势群体。 在大学阶段对农村学生缺乏特别关注的情况下,其本科教育中的核心要素,如自由选修课、通识教育、小班研讨课、本科生科研、大学国际化等,不容易使农村学生相对受益。 例如: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通知要求学生敞开心扉,超越简单的职业诉求、专业主义和功利主义,拿出“通知学习”的观念和行动,但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来说,这所大学的通知教育的第一个文案就是强制阅读柏拉图、黑格尔的经典,那么就是这个 他们对直接、迅速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其理由值得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

“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小班研讨课要求学生要有积极的表达、批判性的思维等,这样的思维模式对农村学生来说挑战性太大了,他们很难在这样的课堂上有出色的表现。

的国际化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家庭只有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出国学习,参加学术会议。 但是,在这个行业,农村学生不太容易参加,即使得到特别的援助能够参加,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表现。

因此,只关注城乡学生入学机会的公平是不够的。 我们建议: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高校应该积极行动,普遍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建立相关机构,积极开展事业,许多人给予农村户籍学生坚强的学术快速发展、职业快速发展和人生进步的支撑。

大学要持续解体农村学生的学业水平。 如果发现农村学生必须给予特殊帮助才能学习弱势群体。

大学需要给农村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由,很可能基于有趣的选择专业,直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 例如,要特别支持农村学生选择职业性强的专业,而不是哲学和地质学等基础学科。

大学应该设立“学习中心( learningcenter )”向农村学生提供专业援助。 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招聘能力、人生规划、求职、实习等方面的能力。 积分提供一对一的帮助。

大学应以高中暑期学校为平台,要求农村学生提前一个月入学,参加专业设计入学前的补习教育。 包括计算机、英语口语、口头表达、人际关系、专业趣味性等缺失的辅导。

大学对农村学生参加国际化特别需要保证专业名额。 需要各大学基金会募集特别资金进行支援。

各大学要寻找农村户籍学生和优秀毕业生的典型来建设。 推进他们的事迹,提供在校学生和他们学习、交流的充分机会。

各高校领导和辅导员要对农村学生给予专业关注和特殊帮助。

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积累的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和大学的努力,用程序公平来弥补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平,为农村学生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让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卢晓东是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于晓磊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级研究生)

标题:“评论: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