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434字,读完约11分钟
2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把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视为民生大计。
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机构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快速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小组从2002年开始深入农村社区,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展开了研究。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行动实践,我们发现,在不同主体的仁爱行动中,家庭、学校和社区是留守儿童最密切、最重要的行动层面,这三者也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中最直接的社会小环境。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多元行为体系中,农村社区发挥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这是比较留守儿童的政策设计均不可忽视的。
社区环境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生活的照顾和感情的照顾,在家人期望的眼球中慢慢成长。 不仅是家庭,农村的孩子们在更大的环境中生活在社区里,经常光顾的亲戚、亲切的邻居、一起玩耍长大的小伙伴,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农村,孩子得到大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件。 例如,看到孩子在河里玩,大部分大人都会警告孩子在河里玩是危险的,并劝告孩子去安全的地方玩。
在身体之间关系良好的社区里,留守儿童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援助和支持。 我们调查的大部分农村社区,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大多发生在亲戚和邻居之间,包含的文案非常丰富。 例如,家长不介意时,呼吁留守儿童在家吃饭。 有些留守儿童接受邻居和亲戚的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邻居和亲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家长的部分监督管教的作用,阻止或警告保护孩子的一点问题行为。 除了对留守儿童的直接支持外,邻里之间在劳动负担方面对留守儿童家庭和家长的帮助也是对留守儿童的间接支持。 例如,许多邻居帮助留守家庭的老年人和妇女从事农活、购买大宗物品和搬运重物。
农村社区在保护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取决于社区的风尚和凝聚力,取决于村际人际关系的强弱。 社区的人文环境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个体弱、联结松散的村庄不仅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农村地区落后的风俗习惯如赌博风、人情风等也影响着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没有活力的农村地区
过去春节期间,大量记录村庄生活的返乡体拷贝一如往年,冲击着互联网用户的眼睛和心灵。
无论什么样的笔调和角度,今天中国村落发生的许多复杂的变迁都可以用几个复制品来描绘和描绘。 这些文案同样也是中国农村的基本现实今天的农村不是田园牧歌的故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深深侵蚀着以前流传下来的村共同体。 村里没有学校、没有年轻人、没有活力已成为当今农村地区的普遍现状,这种情况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村学校上移,村里没有学校,保护孩子的教育环境越来越不利。
进入今天的村子,不断聆听的是牌九麻将的喧闹,孩子朗朗上口的书声反而成了难得的往事回忆。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教育改革改变了农村村里有小学的本来面貌。 村落学校大量消失,学校从村里转移到了町县级。 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影响,全国农村小学从2000年的440284所减少到年的140328所,13年间减少了68.1%。
村上动让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母子分离的情况下,与家长和村里再次隔离、运输出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也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快速发展。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迅速发展。 许多农村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开始了新的劳动力流动。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2008年我国大学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已经下降到17.7%。 农村流动使家长进城务工成为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户正常的生产生活安排,加重了经济负担。
在河南省固始县某镇,约1/3的留守妇女在县城或乡镇陪读的河南省新县某乡,农村学生无论上小学还是中学都集中在乡镇或县城,学校周围出现了一片出租区,留守妇女在借读。 虽然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暂停,但农村教育资源向城市转移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并在持续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中得到加强和加强。
人口大量流失,村里没有了年轻人,留守人口成为了农村社区的主体。
在许多村子里,村子里的年轻人随着孩子的读书声消失了。 年末,当我们的研究小组在河南省某县进行村庄调查时,课题组成员跑遍了10个村庄也找不到留在乡村的未婚年轻人。 偶尔见到的年轻女性也是在孕期和哺乳期在乡下暂时休养的兼职。
农业收入低、非农就业机会匮乏是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的首要原因之一。 农业生产只能满足家庭粮食成本的诉求,仅靠农业无法维持生活,特别是在农民对货币的诉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工成为必然的选择。 逃避农业是农村父母对年轻一代的共同寄托,也是农村年轻人的实践行为。 大部分年轻人在中学毕业或辍学后,很快就开始了城市地区的工作。 《中国流动人口快速发展报告》曾指出,目前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比例在增加,80年代末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一半左右。
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和村庄人口的空中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以我们调查访问的两个村子为例。 河南省固始县大觉寺村的劳动力约1800人,长年在外工作的有1500多人。 固县前楼村的劳动力约1600人,长时间外出打工的劳动者超过1100人。
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中心的留守人员构成了农村社区的人口主体,整个家庭不出门的农村家庭也面临着疾病、残疾、贫弱的弱势群体,他们因各种限制因素而无法流动。 在村民看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住在农村的人,都是无处可去和无法在街上的人。 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抽调和农村目前的人口结构确实会继续加剧乡村的衰退和萎缩。
乡村空的中心化加剧,村落失去活力,留守人口难以得到社区的支持。
随着村庄人口空中心化,村庄治理空中心化,青壮年男性的减少极大地降低了社区活力。 劳动力大规模流失后,妇女、老人和儿童成为社区的人口主体,成为社区自主管理的主体。
在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家庭都在关注如何从村外谋生。 由于农村社区无法为村民提供适当的经济收入,村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快速发展不感兴趣,社区自主管理处于停滞状态。
农村社区普遍活力不足,部分村庄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文化失范现象。 女孩被性侵犯的事件频发是这种文化失范的直接结果。 敬老爱幼儿等社会规范的底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村社邻里之间对儿童的教育、关爱和危险的警示作用也进一步减弱,这一切都从社区层面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
乡土实验重建社区活力
我们的研究小组从2007年开始陆续在四川省青神县4个村和河南省新县2个村开展农村留守人口干预研究项目,以社区活力重建为切入点,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关爱和支持。
青神县位于四川省川西平原西南端,距离成都106公里。 全县总人口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万人,属于西部典型的农业小县。 全县留守儿童5000多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13.9%,其中贫困留守儿童的比例为20.7%。 项目实施的4个村庄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约为43%,留守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这些村子里,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分别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问题。 留守老人空巢穴现象突出,部分老年人缺乏照顾的女性面临生产负担,受到较大心理压力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问题困扰着家长和老师,在偏远山区,贫困导致家庭破裂等现象也引发了困境儿童的突出问题。
对比这些问题,项目组通过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妇女互助小组、老人协会等项目活动板块在青神县项目社区开展活动,促进留守人口之间的互助,重建社区活力。 与留守儿童的社区照顾活动相比,社区儿童活动室提供了有形的空间职业生涯。 在这里,孩子们除了参加日常阅读、文体、手工作业等活动外,每逢重阳节、妇女节、儿童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社区活动室管理员和社区项目协调员都要组织社区范围内的庆祝活动,促进全体村民的休闲生活
在项目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研究小组充分认识到三留守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现象,要了解和应对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忽视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生存境遇。 因此,社区留守儿童活动多与留守妇女和老人的活动密切结合。 例如,将在妇女互助活动中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儿童融入妇女和老人的社区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手工技能和以前流传的文化,并为留守老人和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 hellell
社区活动的开展也为其他主体的留守儿童活动提供了落脚点和联系点。 来自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工作服务站、农村学校、公司、政府事业单位等其他社会力量的关爱活动,很容易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和纽带与留守儿童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支持的力量。
这一不断的探索实践经验再次表明,尽管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村社区的疲累并非必然,只要辅以适当的外部支持,农村社区将成为保护儿童的重要支撑主体。
重建农村地区活力的建议
农村儿童现象的出现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在这十余年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社会各个层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怀活动,这些行动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媒体、公司等多个行为主体,帮助生活、学习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的意见》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了缓解新形势下留守儿童问题的方向和责任主体。 比较留守儿童的不同关注和责任主体,除家庭、学校、各级政府外,留守儿童生活的农村社区也应该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社区应该介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有力主体和行动空之间。
如何从社区的角度关怀留守儿童,发挥社区的支持作用? 我们还提出要从农村快速发展的根本上进行思考和设计。 留守人口现象的出现,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快速发展模式。 因此,留守群体现象的彻底解决,长期依赖于城乡协同,以及以人类福利为终极关怀的快速发展模式。 对留守人口和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支持首先必须恢复和重建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力。
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从社区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必须将社区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社区的维护支持密切结合。 我们建议财政投入和扶持政策真正向农村地区倾斜,在地方特色和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居民实现本土生活的稳定富裕。 政府还必须在养老补贴、农业补贴等财政转移支付可以支持的乡村建立有保护性的公共服务机构,如托儿所和养老机构、儿童和老年活动中心,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投入。 政府应当设立村社会事业单位,鼓励购买服务的途径、志愿者和社会事业单位向村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总之,有活力的农村社区、有主体意识的农村生活人口、社区与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相连的支撑互联网,是爱护和保护儿童的重要基础。
(叶敬忠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快速发展学院教授,潘璐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快速发展学院副教授,蒋燕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快速发展学院研究生)
标题:“空壳乡村载不动留守儿童”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