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7字,读完约3分钟
现在最重要的是沟通善道,需要进行系统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进行理念和思想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沟通,我们需要从斗争型理念转变为建设型理念。
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公益事业也处于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中。 我认为需要引起我们公益界的思考有三个方面。 另外,还必须注意有三处硬伤。
第一,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全球商业运营的基本标准。 现在全世界的公司界都在讨论慈善资本主义,我把它总结在一个很好的经济时代。 这是商业文明在变革,慈善事业进入商业,改造商业。 特别是网络时代到来后,它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普及,特别是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普及。 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现在公司把慈善、商业、公益结合在一起,是一场轩然大波,慈善正在提升人类的商业文明。 这是全球化的进程。
其次,另一股浪潮直接冲击着我国慈善行业,即社会公司、社会创新、社会影响较大的投资等,这些概念正在推广和实践。 欧美许多慈善家已经运用商业方法在中国设立了项目。 我最佩服的是博士眼镜企业,其实是博士基金会的公司,这个企业品牌在中国相当普及,但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和慈善的关系。 人们利用商业手段直接推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在这个行业中,我们的国家也正迎头赶上。
第三,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直接的推动力是中国慈善家群体。 本月初,中美两国慈善家共同参加了在夏威夷召开的第一个东西方慈善论坛。 例如,牛根生、曹德旺等中国杰出的公司家、慈善家们,与前纽约市长布伦博格、洛克菲勒家等美国慈善家们一起,历时3天讨论了合作项目。 这是个好信号,他们认为这样的交流应该更深入。 老牛基金创始人牛根生和他们谈话时说,我们需要设立合资慈善项目,像合资公司一样合作。
养老界过去有一句话,说我们养老服务业才开始十年。 所以,在国际化的大潮中,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我们必须注意,中国慈善界有三大硬伤。
第一个硬伤是,我们的慈善活动还没有深入社区。 我经常钦佩我们的慈善是大灾害慈善,不是日常生活的慈善。 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慈善行为近80%发生在社区,在社区执行,但我们还很少。
第二个硬伤是,我们的慈善工作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还没有结合,整个人类制没有很强的保障。
第三,慈善与商业的结合是尚未被大家认可的事件。
未来的慈善,未来的公益,在国际化的大潮中怎么走? 去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切实地提出了中国进入社会体制改革阶段。 这个阶段来自社会的诉求,不断要求公益慈善事业高速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但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体制和思维惯性还是老办法,我印象很好。 我们至今仍保存着上一个禹治水时代的惯性。 面对慈善和财富的流动,基本理念和方法还在堵塞还是战斗? 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沟通善道,需要进行体制性沟通,更需要进行理念和思想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思想的沟通,我们需要从斗争型理念转变为建设型理念。
何道峰前几天说了一句很受启发的话。 他说:我们斗争的这种惯性,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和日常生活习惯之中。 我们想马上战斗。 必须改变思考方法。 恐怕有几十年了。
要做现代慈善,实现国际化,就要解放思想,让我们的现代慈善顺利融入全球社会整体慈善和社会建设的大潮。 但是,这次思想解放,是全社会思想的解放,只有这样解放,才能更迅速地推进慈善事业的体制变革、政策调整、专业化力量的加强。 (闪冰)
标题:“王振耀:公益行业的三个浪潮与三个反思”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