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社科院权威发布消息称,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成为世界最高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流动人口快速发展报告》公布,从2009年开始,家庭化迁移已成为人口流动的常态,越老越多的老人加入流动大军,老年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规模已接近1500万人。 我国正朝着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方向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和老龄化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两个人口问题。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是指随着老年人的迁徙,也称为老漂白族,户籍仍在原居住地,但由于家庭养老、照顾孩子、照顾孙子等原因,随着迁徙和迁徙,进入另一城市生活的老年人群体。 目前,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研究最集中在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等群体,随着老年人群体的迁移,流动人口中比较低,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很少。 但是,随着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这个特殊群体日益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远离他们几十年居住的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异乡时,城市适应、社区融合、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 主观幸福感( swb )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是基于客观标准而是基于自身主观,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和整体评价,包括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失[1]。 本文通过了解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从社会事业干预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从而随着老人的出行提高主观幸福感,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丰富老人出行行业的研究成果。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温江区、大邑县3个县区内的迁老人和当地老人为对象。 关于老年人出行的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的原居住地是成都市以外的地区,入住时间在半年以上。 可以回答问卷。

2.2研究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 ),比较分析了当地老年人和移居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程度。 munsh由2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正面情绪pa、负面情绪na、正面体验pe、负面体验ne,总分=pa-na+pe-na,得分范围为-24到+24,总分较高 另外,采用自编问卷,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家庭状况、社会、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福利等)进行了调查。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实际发行量为250份,回收比较有效的问卷233份,比较有效的回收率为93.2%;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实际发行量170份,回收比较有效问卷155份,比较有效回收率91.2%。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结合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便利性等,在成都市域的三大圈层中,提取青羊区(一圈层)、温江区(二圈层)、大邑县(三圈层)作为样本框。 在3个样本箱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雪人抽样,对当地老年人和移居的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和分解

3.1样本基本特征

伴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调查的问卷回答者主要以老年人出行为主,男女各占比例平均,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见表1 )。 。 大部分( 91% )的受访者年龄在60-80岁以内,五成以上( 55.5% )的老年人接受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基础。 在退休前的职业中,农业从业者和企业从业者是回答者的第一职业,分别占3成( 30.3%、34.8% )。 约5成( 49% )的老年人来自本省的乡镇/农村,少数老年人来自其他省份,同时大部分( 61.9% )老年人的移居时间在5年以上。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表1样本基本特征

/ S2/3.2

纽芬兰大学幸福测量表的回答者是127名( 54.5% )的当地老人和106名( 45.5% )的移居老人。 比较移居者和当地老人(见表2 ),移居者总分( 16.7分)明显低于当地老人( 19.45分),表明移居者主观幸福感低于当地老人,移居者主观幸福感有所提高。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表2

/ S2/3.3

许多访问者按照老年人的自述移居新环境居住不是自愿的而是对孩子家庭的支持 多数( 65.1% )的随行老年人为了养老而移居,近三成( 27.8% )的老年人也为了照顾孩子和孙子而迁徙。 老人们放弃了习惯的生活环境,被动地来到了新的环境,内心极度缺乏归属感,加之老人对自己价值的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没用,困扰着自己的老年生活。 调查中,不少移居老人表示,自己今年老了,什么也学不好,跟不上变化,表现出消极抑郁,面对很多心理情绪问题,移居老人出现了很多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3.4老年人的家庭状况

这些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儿童,活动也以儿童家庭为主。 大部分( 59.4% )表示与移居的老人一起移居后与子孙同住,约4成( 34.8% )的受访者与老伴住在一起,当询问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时,近3成( 27.1% )的老人不 调查发现,老年人和孩子之间价值观、生活习惯性、费用观念的差异,信息表达不畅容易引起家庭矛盾,老年人逐渐失去话语权,现在我们不能当家作主,孩子们说什么也不听。 另外,由于新的环境远离亲戚朋友,无法诉说烦恼,缺乏情感排除的途径,无力感不断增加,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的晚年生活,导致了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3.5配合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调查显示,近五成( 47.7% )的移居老人对当地的生活环境不太满意。 第一,体现了环境差异、生活习惯等不适应,语言、气候、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约4成( 36.1% )的受访者只能听懂当地语言的大致意思,但约4成( 32.9% )的老年人适应当地的气候、饮食、文化 毕竟老年人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弱,短时间内改变原有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学习新方言不容易适应新文化,长时间的信息表达交流存在障碍,也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老年人的负面体验不断增加。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 S2/3.6

在社会交往中,7成左右的受访者( 65.8% )表示不参加在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因为大多数人不感兴趣。 了解到多个社区没有特别比较老年人随迁活动,活动对象多为当地老年人,随迁老年人对新环境缺乏归属感和认可感,因此对社区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对于是否回老家定居,一半以上( 56.1% )的受访者表示高兴,少数( 14.8% )陪伴老年人还不清楚。 由此说明,随着老年人移居,希望返回旧居的毕竟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圈,生活环境不适应,社会上没有问题。 调查表明,对生活环境非常满意的老年人,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更容易参加社区活动,结交越来越多的新朋友,晚年生活更愉快,主观幸福感也更高。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4.社会事业介入的方案

社会事业多次是自助的价值观,是综合运用专业信息、做法和妙手,帮助困难、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预防和处理社会问题,恢复和迅速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2]。 社会事业的对象和行业逐渐扩大,其中包括老年人社会事业,即通过专门比较老年人问题进行的专门服务活动。 可以说,无论专业理论、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社会工作都符合提高主观幸福感的理念和要求,社会工作介入遵循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无疑是理性的探索。 其次,从社会事业的案例事业、集团事业、社区事业三个途径入手,构建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战略。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4.1/S2 /

案例研究以个人为起点,以个别的方式向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和服务。 调查表明,随着老年人的移动,普遍缺乏自我价值认知,自我价值感低,无用感强,生活缺乏热情,存在心理情感方面的问题。 另外,由于世代之间的冲突,容易发生家庭矛盾,家庭关系应该得到改善。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因为这个社会的员工要介入老年人的问题,就必须重视老年人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心理满足感的提高、身心健康、家庭关系的和谐[3]。 可以使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行为治疗模式、人本主义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问题处理模式、家庭治疗模式。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在个人层面,社会工作者要与老人一起调整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通过个案分析缓解老人的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降低其无用感,协助挖掘自身价值。 在家庭层面,家庭是老人获得精神慰藉的重要场所,家庭必须重视老人的感情和精神诉求。 社会工作者可以建立与家庭的关系,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相处方式和家庭结构等,缓解家庭矛盾,发挥家庭成员对老年人出行的支持功能,帮助老年人适应新的环境,真正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4.2

团队员工是社会员工运用专业作风,通过团队交流和团队凝聚力,学习他人经验,改变自身行为,正确面对困境,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服务活动。 调查表明,随着老年人的迁移,社会融合存在问题,影响新环境下的主观幸福感。 第一,语言信息表达等方面存在障碍,与周围老年人交往少,在未知的环境中社会支持互联网薄弱,面对问题无法比较有效地应对。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社会工作者必须将问题表现不同的老年人分为不同类型的群体,根据各自的优势选择不同的干预模式,主要有互动模式、治疗模式、快速发展性模式和社会目标模式等。

社会工作者可以依靠社区组建团体,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交往机会,提供情感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使老年人不仅可以依赖自己和家庭,也可以与周围的人合作。 并开展社会融合相关群体,与老年人一起学习当地方言,了解当地饮食和文化等,促进老年人的社会融合。 此外,通过老年人在群体中探讨问题、分享经验,学习新事物和他人的经验,共同处理当前面临的问题,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建立友谊,进而加强老年人在自己的社会中的流动和互联网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4.3

社区事业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社会经营者的介入,动员和组织居民,实现自助、互助、社区自治,预防和处理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进步。 调查显示,许多移居老人对社区活动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第一,由于社区比较缺乏移居老人群体的专业活动,对新环境缺乏归属感和认可感。 另外,由于当地老人和移居老人之间信息表达交流少,彼此面前缺乏了解,甚至两者之间存在误解和矛盾,移居老人被当地老人排斥。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社会工作者在其中主要扮演提倡者、能者、中介者、服务规划者的角色,协助老年人从局外集团向局内集团转变。

社会工作者可以动员、利用社区资源,大力开展社区活动。 另外,直接对比社区中的移居老人群体的活动,如老年同乡会、社区生活指导等,鼓励移居老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日常娱乐和精神生活,建立新的社交圈,让移居老人在新的环境中温暖吗? 同时,作为移徙老人与当地老人交流的平台,倡导了解和接受当地老人,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移徙老人建立和扩大社区支持互联网,适应局内群体

“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5./ S2// S2 /

[1]唐丹、邹君、申继亮、张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03 ):160-162。

[2]王思斌.社会事业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8-9

[3]孙金明.农村对老年人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基于积极的老龄化视角[j] .人民论坛,( 36 ):152-154

[4]孙丽、包先康.在过渡老人城市适应状况和社会事业干预研究城市性兴起的背景下[j] .广西社会科学,2019(07 ):67-72。

[基金项目]本研究资助四川农业大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 201910626149 )。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社会从业视角下随迁老人主观幸福感研究”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1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