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8字,读完约4分钟
奥格雅是鄂温克语,意思是白杨繁茂的地方。 17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的雷纳河一带,打猎迁移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大兴安岭密林狩猎饲养驯鹿为生。 居住在鄂温克民族乡的驯鹿鄂温克人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落,是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也是中国国内饲养驯鹿、保留驯鹿文化的唯一民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驯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民族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快速发展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 目前,最后一代血统纯正的驯鹿鄂温克人只有30人,世世代代依赖生存的驯鹿只剩下600只,一些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存着比较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习惯,他们是泛北极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摄影专业青年摄影师王伟将镜头对准深深居住在大兴安岭密林的驯鹿鄂温克族,在过去三年的拍摄中记录下了中国最后一个驯鹿部落。 (采访/王伟文/温娟)
(安塔布,1944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项目自述文件
鄂温克族是我国北方人口稀少的民族之一。 历史上被称为&lsquo。 索伦、‘ 古斯、‘ 鹿部等人在1958年根据民族意向表示:“‘ 鄂温克族 根据生产实践方法的不同,鄂温克族分为农业鄂温克人、畜牧业鄂温克人和驯鹿鄂温克人。 驯鹿鄂温克人,是指历史上使用鹿部和雅库特,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管辖的根河市鄂古亚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猎人。
史料记载,驯鹿鄂温克人的祖先于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北东部尼布河上游的温多山林苔原高地,18世纪,部分驯鹿鄂温克人沿史莱克河来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这里的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以下,这里山高林密,自然资源丰富… … 在这种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驯鹿鄂温克人依靠畜牧和以前流传的狩猎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吃兽肉,穿兽皮,在密林里住着以前流传下来的中介罗子,形成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
(布东霞,1976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驯鹿鄂温克人面临着无情的挑战。 驯鹿鄂温克部族最后一位古老的酋长玛丽亚·; 索老人曾说过,只要大兴安岭的山林里有部落老人和驯鹿,就会有古老的驯鹿文明存在。 现在,年轻一代驯鹿鄂温克人选择了越来越多的山下现代生活习惯,他们忘记了本民族的语言和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 千年传承下来的驯鹿文化、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影像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达盖尔发明照片之前,这些消失的文化只能用复制品和绘画来记录,不太容易恢复过去的文化现象。 目前,通过影像和多种现代媒体形式记录驯鹿鄂温克人所具有的文化形态,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濒危文化的急救记录,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传播等诸多行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大玛尼,1950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1、拍摄前你知道关于驯鹿鄂温克人的事吗? 你为什么对这样的选题感兴趣?
王伟:年,我作为媒体人被邀请到奥尔格娅·埃文基民族乡进行采访拍摄。 从驯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中展现出的原始、神秘、独特的文化气息打动了我,许多年轻一代驯鹿鄂温克人选择了山下的现代生活。 认识到职业敏感性是濒危物种的文化形态,产生了利用影像媒体给子孙留下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想法,揭开了奥格雅影像之旅的序幕。 随后的几年,我对驯鹿部落进行了9次调查调查。 借鉴影像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在不同季节深入驯鹿鄂温克人的居住地,让自己融入他们的生活。 基于真实的记录,融入了驯鹿鄂温克人的理解,通过艺术照和纪实照片的镜头语言,为仅有的30名纯正血统驯鹿鄂温克人创作了时代肖像。 年,这个影像制作项目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资助,加速了项目的推进。
(柳霞,1963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你拍摄的时候有难以忘记你的瞬间吗?
王伟:为驯鹿鄂温克人拍摄人物肖像时,部落最后一位酋长的儿子何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总是给我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空闲暇时他拿起随身携带的口琴,为我们奏出像曲子一样动人的旋律。 曾经,猎枪和口琴是几协的两个宝贝,放下猎枪后,口琴再也没有离开他身边。 虽然我不擅长他们的语言,但从他口琴的声音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无助和悲伤,就像他的父亲一样为驯鹿而活的父母们,都是不太遗忘也很感动的。
(马力亚索,1921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3、为什么要用大画幅照相机和黑白胶卷拍摄? 然后选择经典湿版摄影术最终表现吗?
王伟:民族肖像部分的拍摄需要大画幅照相机(4×; 5英寸)和黑白胶卷这种一直以来流传的拍摄方法创作的。 大摄像机的特点是卓越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在表现人物肖像方面,人物脸部肌肤纹理、表情细节表现得非常清晰,为照片前的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力。 在近两年的考察和交往中,我已经和拍摄的驯鹿鄂温克族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所以你看,即使沉重的大画幅照相机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的状态也很放松。
选择经典版摄影术的,其实是瓦尔德·; 根据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的启发,他在《摄影小史》中谈到早期的照片时,这些照片朴素单纯,但与晚近的照片相比,持久的影响更大,曝光过程使被摄体无法生存‘ 不是留下阴影的瞬间之外,而是活着‘ 进入其中,在长期的曝光过程中,他们仿佛进入影像中定居。 这些旧照片和快照片的临时照片形成了绝对的&hellip。 … 早期的照片,一切都是由来已久的,这也是湿式照相术的魅力。 简言之,经典湿板摄影术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清晰和成像的缓慢过程,使作品中人物的肖像画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历史厚重感。 就像驯鹿鄂温克人拥有罕见的民族面孔一样,独特、稀有、有历史感。 而且,我也想用这种经典的拍摄方法向历史致敬,给驯鹿鄂温克人留下时代的肖像画。
(曼尼,1952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4、拍摄需要多长时间? 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王伟:创作项目从实际拍摄到后期制作耗时近3年,行程20000余公里,大画幅黑白胶卷近千张,数码照片近万余张。
驯鹿这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近年来受到世界学者和媒体的关注,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由于驯鹿鄂温克人渴望生活不受打扰,所以拍摄中的信息表现价格很高。 因为这是我在第一阶段的考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就非常重视和当地人的信息表达,几天不开机,对方就开开心心,接受了我,开始了创作。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当地许多朋友的支持,从语言翻译到指路,这个项目得以进行是许多人辛苦的结果。 当然,我也很幸运,通过自己真诚的行动给部落的老人们留下了好的印象,为后期拍摄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另外,驯鹿鄂温克人居住的猎民点大多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这里路况极差,没有通信信号,客观上也难以拍摄。
(苏宾,1981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5、你想用照片传播那些消息吗?
王伟:在早期记录驯鹿鄂温克人的画面中,可以看到驯鹿鄂温克人狩猎时使用的猎枪、野鹿哨和桦树皮船,它们被封在历史中。 但通过影像了解民族文化,直观、准确、具体,可以为后代提供非常好的历史记录和学术研究资料。 驯鹿鄂温克人在千百年来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狩猎文化、熊文化和萨满教文化等在独特之处,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但不幸的是,这些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形态正在成为濒危文化而消亡。 这部影像作品的创作希望是对濒危少数民族文化的急救记录和保护,可以为今后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维佳,1965年出生,摄于内蒙古大兴安岭)
6、拍摄结束后,你对驯鹿的鄂温克人偶有什么样的理解和印象?
王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驯鹿鄂温克人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习惯。 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过度破坏,加之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限制了驯鹿鄂温克人世代生存的狩猎生产活动。 2003年,驯鹿鄂温克人开始生态移民,完全放弃猎枪,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变化。 由于驯鹿的生存对水质和食物有极其特殊的要求,需要食用原始森林深处的苔藓和无污染的水源,驯鹿鄂温克人不适应山下现代生活,即使在今天,也有少数驯鹿鄂温克人服从部落的古老酋长玛丽亚·。 索留在山里,选择了原始的游牧生活。 有时,他们会受到偷猎者的威胁。 有些驯鹿鄂温克人因为常年饮酒,身体不适,有些人酗酒后被寒冷和河水夺走了宝贵的生命。
近半个世纪来,驯鹿鄂温克人及其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了。 在强大的现代文明面前,驯鹿鄂温克人只能顺应历史的进程。 在和他们的交往中,我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矛盾。 年轻的子孙可以在对现代、未来的拥抱和老年人古老的血液中保护本民族文化。 所以,像许多学者一样,我也希望不仅是影像,更希望能为保护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护人类文明找到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方法。 (新华社《照片世界》杂志2019年9月号)
王伟摄影作品:《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奥格雅》系列
王伟摄影作品:《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奥格雅》系列
标题:“王伟: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