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3字,读完约7分钟
"把实践基地建设在扶贫的第一线. "
——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师生科技服务支持新疆南疆脱贫致富
光明日报记者王瑟王艺钊
一组数字令人震惊:近三年来,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30支小队570人深入参与“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深入新疆南疆21个贫困村探索产业扶贫带扶贫对策,全力帮助脱贫攻坚。
另一个数字也令人震惊: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吴翠云一人,近年来为新疆南疆职工群众开展各类培训100余次,技术宣传面积500余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百余次途经南疆各地,整理记录1万条科研数据,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定期向喀什、和田等偏远贫困地区派遣专业教师,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三本一扶”“西部计划”志愿者。 近年来,大学有800多名志愿服务南疆的毕业生留在基层工作。
学院党委书记蒋学纬说:“南疆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研究什么样的技术,南疆需要改变什么样的科技成果,我们会改变什么样的成果。” 为此,学院组建了香梨、棉花、设施农业等9个队伍,6名兵团级、32名名校级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南疆4地州13县市、4师市27个团场生产第一线,建立了6个科技示范基地。
“枣公主”是人们对她的最高称呼
“不能着急,尽量粉碎,研磨得越细,能提取的量就越多……”。 年12月7日,在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实验室,吴翠云正带着学生筛选枣优良品系。
红枣适应新疆南疆的生长环境,吴翠云把红枣品种选育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把新品种、新技术作为帮助南疆群众脱贫的“法宝”。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工作人员陈振彪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吴翠云老师是在年底。 当天,从吴翠云到47团开展了红枣规范化管理技术示范和宣传工作,为职工群众提供密植枣园整形修剪、花果精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服务。
“过去枣树坐果率很低,使用吴老师的管理技术,收成好多了,”陈振彪说。 在吴翠云的带领下,陈振彪在林下种草,覆盖园艺地布,防止水分蒸发和杂草生长,果树收益倍增。
为了更好地服务南疆林果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吴翠云在把自己的科研方向放在为职工群众脱贫解决实际问题上,她积极探索红枣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新路径,研究了红枣密植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和枣园林下养殖(栽培) 模式和技术应用于南疆14个农牧团场和12个地方乡镇,取得了大丰收,增产效果明显,她也被亲切地称为“枣公主”。
吴翠云说:“种植枣树是许多人的生活,我们这几年做的工作是为了给大众提供更好的枣树品种。 目前,新品种选育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选育南疆地区栽培优等品种,提高群众收入,希望新疆从“枣地区”成为“红枣强区”。 ”。
科学技术服务队伍成为了大众最喜欢的队伍
年秋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12团10连职工高元琼的香梨园,黄澄澄澄的香梨被装箱运走。 使用塔里木大学开发的新授粉技术的香梨,个头匀称,增产近30%。 高元琼说:“塔里木大学每年都有很多师生来,他们热情、耐心地教我们科学技术,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收获,真的要感谢他们。 ”。
年末,学院又派遣人员到和田地区皮山县农场开展90天的援助工作,90天来,他们开展了30多次科技培训,服务职工群众1.02万人,指导林果面积达到2.1万亩。
全国道德模范尤良英设立“蒲公英乐园”帮助农业,学院派出各方面科技教师和尤良英的万农栽培专业合作社建立农科学子联合实践基地。 专家教授科技模范家和有才能的人,教授合作联社员工的“传帮带”形式,帮助合作社形成本土化技术力量。
在皮山农场,学院派出的科技服务队伍与各联“两委”和理事会共同组建服务小组,在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提高等环节为农户现场树立了榜样,“农户+技术服务+公司”三方参与,“两委”和理事会共同监督的生产保障机制。
蒋学纬说:“多年来,学院选择‘周年生产实践’、‘毕业生产实习+扶贫县团’等模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建校以来,学院为社会培养农科人才10616名,其中68.5%留在新疆南疆。 为了直接支持农业脱贫,学院把农业生产第一线作为教师实践教学教室和学生资助农业扶贫试验场。 例如园艺专业,在夏冬两季安排修剪实习,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春秋两季安排生产实习。 ”。
正是由于这种培养方法,学院的杜红斌等3人获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区三州”扶贫攻坚专项记的大功奖励。 牛建龙在麦盖提县“访惠集”驻村工作期间,邀请26名学院专家为村科技服务,建成棉花高产示范田和红枣高产示范园。 设施农业服务团队刘义飞与公司共同开发沙漠戈壁设施农业水肥智能管理系统,转化利用宣传,形成科技“贫困与双赢贫困”的长效机制。
科学技术扶贫继电器没有终点
“果树栽培和管理有很强的时间节点,擦身而过会影响果农的收获”年国庆中秋节,57岁的王新建设没有停歇,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5团,进行了3个团的少数民族果农的技术训练。
20世纪50年代,国王一进入新学校就与科技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 说起科技扶贫的话题,他的闲聊打开了“那时我的老师闫春雨带着我们去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穷人种植果树”。 五年的重复,师生们把12万亩果园建成高产园,膨胀了老百姓的“钱袋”。 闫春雨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国王的新设,他接过科技扶贫的接力棒,一晾就是三十多年了。
和王新一样,吴翠云也不记得几次在家过节。 的科技服务作为扶贫的带头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好的课程,让她开心的另一件大事是为农牧民提供科技服务。 吴翠云的课表和别人的不一样,星期五和星期一都没有课。 这是她特意要求的。 她长时间在兵团第14师皮山农场和224团开展科技服务,坐车花了9个小时。 “我星期五早上出发,晚上赶到服务地点,星期六星期天做完科技服务,星期一回学校,不让学生误课。 ”。 吴翠云说。
如今,吴翠云的弟子林敏娟等教师也在消灭贫困的第一线奋斗着。 几代师徒继续发力突破科技服务和脱贫难关,一代一代工作,层出不穷地把技术送到老百姓手里。
考虑到和田地区和第十四师偏远乡村连队农业技术人员极度短缺,学院在罗浦县和皮山农场、47团、225团设立了4个实习基地。 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安排相应专业人员在重要农业时开展毕业生产实习。 “我们选择了把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在扶贫的第一线,建设在最贫困、最需要人们的地方。 ”塔里木大学党委书记赵光辉说。
硕士武鹏雨读本科时,经常和老师张锐去基地实习,帮助修剪果农。 “在这样的实习基地,可以一边接受培训,一边和果农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脱贫。 ”。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8日版)
标题:““把实践基地建在脱贫攻坚一线””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