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22字,读完约9分钟
李瑞环助学十年背后的故事
2004年,李瑞环在家乡宝圻成立了助学基金会。 他试图为基金会募集600万元的原始基金。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苏庆玉和当时的周总理培养的知青模范侯隽作为理事会的负责人,由天津市政府的原顾问担任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并为基金会取名为“桑梓”。
■本报记者陈江宏
据人民网报道,11月21日,李瑞环捐赠的油画《北国风景》拍摄2700万元,捐赠给天津市桑梓助学基金,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2004年,李瑞环创办了为品学兼优特困大学生开展助学活动的桑梓助学基金会,自行为基金会捐赠700万元,稿费110万元。
12月7日,中国媒体大学网络舆论与口碑研究所媒体表示,89.7%的读者对李瑞环捐赠助学的动向表示敬仰。
两个略显凌乱、局促的办公室,破旧、破旧的办公室桌椅,几乎占了一半空之间,除了门口有李瑞环亲笔写的基金会牌匾外,这里故意简朴、低调。
2004年12月11日,天津宝圻助学基金正式成立,先后在天津宝圻教育局两个办公室工作。 5年来,在这个小办公室,资助了品学兼优困大学生264人(其中专升本188人,不重复专升本76人),发放了助学金140万元以上等公益活动。
因为会电脑、会艺术、会写作、德育和慈善事业、不抽烟、不喝酒,65岁的元宝圻电大老校长张景源被选为秘书长,他也是桑梓基金会唯一的专职。 他向公益时报的记者介绍了基金会成立前后的情况。
旧共产主义者的秘密
“伟大的人”,张景源这样评价李瑞环,简单、坦率,“他真是个搞事实的人,当初的开滦工程、天津外轮的建设,都是真的事,老百姓至今都受益匪浅。 ”。
2004年,李瑞环在家乡宝圻成立了助学基金会。 他试图为基金会募集600万元的原始基金。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苏庆玉和当时的周总理培养的知青模范侯隽作为理事会的负责人,由天津市政府的原顾问担任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并为基金会取名为“桑梓”。
基金会成立之前,李瑞环开始匿名助学。 张景源让记者变得生动了。 1996年春,李瑞环回天津探亲,有空时和对方聊天,委托人每年从他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钱给天津市委教委,捐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他提出了两条规定:一是不允许外传,二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那一年,方放从他负责的李瑞环稿费中取出5万元,交给天津市委教育卫工委。 马上把这笔钱分发给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12名学生。 都是家庭经济非常困难的贫困生,来自甘肃、湖南等10个省市,天津本地学生只有一人。
12个学生突然拿到奖学金,谁给的? 学校还是教委? 他们要求知道真相,学校的老师们也想知道捐赠人是谁。 消息反馈回来后,李瑞环再次表示:“必须严守秘密。 实在推不完的话,就说“老共产党员”。
“老共产主义者”? 天大南大的师生们推测这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离休老干部,谁也没想到会成为国家领导人李瑞环。 这样,10年间,李瑞环以“老共产党员”的名义,拿出个人获得的稿费和奖金53.3万元,援助了来自天津19所高校全国各地的148名贫困大学生。
小鱼钓大鱼的故事
1998年,李瑞环立下遗嘱:死后留下的一切都要援助天津贫困学生。 他郑重委托天津市委的张立昌同志把遗嘱交给他。 信中说,他对天津人民感情很深,他死后必须委托天津处理,去世后留下的东西没有被孩子们继承,都是在帮助天津的贫困学生。 方放当时对李瑞环说:“你才60多岁,身体很好。 你急着遗嘱做什么? ”。 李瑞环回答说。 “大多数人的遗言是在弥留之际立下的,要真实表达本人的意志并不容易。 我现在头脑清醒,在天津认识我的人也在位,正好把我的愿望传达给他们,如实记录。 ”。
据《天津日报》报道,2001年,李瑞环检阅《内参》时,广西百色山区一名13岁的女孩喜欢读书,但短短几年,因父亲英年早逝、家境贫寒,辍学到南宁当保姆。 他看到后,让秘书给青岛新闻网社的社长打电话,要求他一定要找到那个女孩,承担从初中到高中的所有学费。 另外,社长还叮嘱其他人,包括那个记者在内,不能让他们知道捐赠人是谁。
那个记者随后找到了那个女孩,把她带到学校,再次进入课堂。 孩子的母亲感动地向记者跪下,记者连忙向她说:“谢谢。 这笔钱不是我出的。” 女孩的故事后来在报纸上发表,一家私营企业的房子跑进山区,找到了学校,想帮忙。 校长对他说:“我来晚了。 北京的党员把她的学费钱放在包里了。 ”。 那家公司的人说:“这种事我也应该做。 你的学校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 ”。 校长说:“大部分。” 那家公司的房子毅然拿出40万元捐赠给这所学校。
后来,这个消息传到了李瑞环,这位60多岁的老人像小孩子一样得意地笑着,“我用这条小鱼钓了一条大鱼! ”。
在座谈会上吐露真情
2003年,李瑞环支援的贫困大学生达到105人,学生们强烈要求“老共产党员”是谁。 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方放和教育卫工委的同志多次劝说,希望他能和学生见面,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鼓励。 李瑞环说很感动,特别是那些受援的大学生写给“老共产党员”的信,让李瑞环看到了孩子们的真诚、可爱,在2004年10月21日的座谈会上。
在那次座谈会上,李瑞环阐述了他需要补课的理由。 “因为我自己对学校、教育、人才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 他听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他是天津宝圻区霍各庄镇的陈家口村民,兄弟姐妹7人,家境贫寒,但他从小就勤奋学习。 有一年的12月30日,妈妈给他扛了两捆柴火卖给镇上,然后买了油条回家包饺子迎接新年。 他把卖的钱买给了书,妈妈生气地拿起扫帚打了他,但十几岁的李瑞环光脚离开了。 晚上,妈妈找到他,哭着说读书是件好事,但是家里没有钱买书吗?
张景源告诉记者,这件事一直在激励李瑞环,所以他知道想读书的人心情的紧迫性。 “年轻人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是他一生的遗憾,无论他一生做什么工作,都会打击和影响他。 ”。
李瑞环助学具有更深的意义:在其座谈会上,他从一开始就说:“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快速发展,生活、社会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变化。” 但是,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搞形式主义,声名鹊起,权谋私,各种贪污行为引起了深深的厌恶。 每次看到这样的事件,我都会想起我们许多革命前辈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生与死,我心里很难过,晚上睡不着觉,有时穿着睡衣在内外走。 我想以“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让大家知道,共产党员绝大多数还是真诚地想为社会、为人民群众做事实和好事。 沽名钓誉者有之,贪污者有之,但毕竟是少数。
奖学金五年内将增加十七倍
和学生座谈后,李瑞环说:“见面是好事也是坏事,不能再匿名学习了。” 于是成立了基金会,被提上了议程。
2004年12月11日,桑梓助学基金正式成立,原始基金600万元,聘用助学基金增值部分资助宝圻区内,已被高校录取,勤奋学习,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居住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支付杂费 每年8月1日,信用联社以增值4%的比例向基金会提供资金,确保暑期按时发放补助金。
2008年,李瑞环又将自己的《学哲学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两本书的稿费100万元捐赠给桑梓助学基金会。 根据基金会董事会的决定,他寄来的稿酬和亲戚朋友捐赠的基金共810万元为永久基金,按7%的利息存入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由政府聘用,保证3年利息补贴的资金。
但是,基金会的助学任务不断扩大,2009年暑假,大学生达到101人,助学标准从原来的每年2600元提高到3000元。 2004年,财团每年支付补助金. 3万元,2009年达到58.8万元,总额上升了17倍。 810万元原始基金的附加值毕竟有限,基金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力支持。 得知此事的李瑞环决定将珍藏了30年的吴冠中油画《北国风景》捐赠给基金会。
这次拍摄前,李瑞环派儿子探视吴冠中,为捐赠这部作品支持慈善事业征求吴老的意见。 吴老当场非常支持这样的安排,感谢李瑞环同志对他的尊重。
精神财富一生受益
经济援助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负担,但更重要的是李瑞环对贫困学生的精神鼓励和给予的力量,这给了学生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目前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李德岭给李瑞环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感激之情和努力奋斗的决心。 “今天,11月23日,是西方以前传来的感恩节。 我情不自禁地拿着笔给你写信。 因为我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有很多想对你说的话,所以感谢你对我们的关怀和帮助。 你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我,还怀着感谢的心让我生活、学习和工作。 我现在用《杏林初春种暖,橘井》。 ”
患有白血病的学生在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基金会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 李大爷是我的榜样,是我们所有受援大学生的榜样! 他对哲学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使他轻视个人利益,关注民生,关注教育,他因自己的行为而感染,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如李爷爷《学习哲学的哲学》一书中所说,一切困难和问题都不应该成为悲观失望、无所事事的理由,而应该成为团结奋斗的依据。 不应该成为烦躁、恨天、恨人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磨练意志、发挥才能的机会。
张景源告诉记者,援助贫困大学生是李瑞环一贯的愿望,他曾多次说过。 这件事必须尽自己所能一直做到他身后。
标题:“李瑞环10年助148名学生”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