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2字,读完约3分钟

青岛新闻网社银川1月26日电题:“蘑菇与肉一价”——《山海情》拍摄地的人们回忆起了风雨中的脱贫之路。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马思嘉、唐亚蒙、杨植森

最近,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马文祥和村的人热播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看到剧中第一个参与种植双孢蘑菇、自掏腰包向福建专家学习技术的马得宝,他全心全意亲切了——这不就是当时的自己吗?

“看到种着那种白花蘑菇,确实很兴奋,和电视剧里一样。 ”。 63岁的马文祥说,在剧中听到不标准的西海固方言笑时,笑的人流泪了。

1997年,作为第一批吊庄移民,马文祥一家10人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10年9日干旱的大山搬到了现在的福建宁镇。 在荒滩上,最高的建筑物是遥远的水塔,移民们又要在沙尘暴中搭帐篷,挖地,用模具打几千块土块才能盖两个房间。

““蘑菇曾和肉一个价”——《山海情》拍摄地百姓回忆风雨脱贫路”

第二年,他们平整了平田,修了水渠。 抓紧建设的扬黄工程是他们最大的希望——有黄河之水,荒原就会变成良田。 马文祥说:“能多次下车是一个吃苦耐劳、有远见的人。”

黄河水终于来了,向当地村民学习川区栽培技术后,第一批麦子长出来了。 “我从没见过那么好的麦子。 和这张桌子一样平,父亲一直把手放在山谷里搅拌,脸上的笑容停不下来。”

为了稳定移民致富,2000年,在国家闽宁扶贫合作方针的指导下,来自福建的专家和干部带领当地人民迅速发展双孢蘑菇种植业。 土温棚、木棚、牛粪和草末混合肥料,马文祥首次参与双孢蘑菇栽培,整天浸在散发牛粪气味的湿热温棚里。

““蘑菇曾和肉一个价”——《山海情》拍摄地百姓回忆风雨脱贫路”

“银川从来没有这种蘑菇。 一开始卖得很好。 两块多钱,肉和一斤的价格。 ”。 马文祥说。 人们纷纷在家中搭建温棚,在福建专家的指导下,栽培出了这种脂肪低、蛋白高、口感好的蘑菇。

由于经验不足,当时的干部和老百姓只考虑“生产”的问题,没有考虑“销售”的问题。 冷链物流技术,无交通堵塞,蘑菇只能在银川市内销售,远远大于需求。 “之后退到几角不要一斤,福建的专家、干部收购了我们的蘑菇,寻找我们的销路,最后很多人拆除了自己的温棚,重新种植了枸杞、葡萄。” 马文祥说。

““蘑菇曾和肉一个价”——《山海情》拍摄地百姓回忆风雨脱贫路”

在荒原上盖新房子,每一步都发展得很快就像“合格斩将”一样,在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畅通无阻,有冷链运输技术,现代化生产基地成为日新月异的福建省宁镇拔地而起。 “公司+农户”的模式带来了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方法,处理了生产、加工、销售的系列问题。

福建省宁镇宁省是生态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有限企业的蘑菇房中,村民马雪娟站在可以上下升降、左右移动的钢结构上,采摘上层的双孢蘑菇。 “离家近,中午可以回家给娃娃做饭,一个月能挣300元钱,比在外面打工强。”马雪娟说。

““蘑菇曾和肉一个价”——《山海情》拍摄地百姓回忆风雨脱贫路”

在该政府推动下,福建省宁市国有企业联合运营的扶贫基地,有两个双孢蘑菇工厂化标准厂房,引进荷兰先进的栽培技术,智能化的温控栽培、生产管理为物联网。 展览厅里陈列着蘑菇脆等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

企业总经理何龙表示,目前基地双孢蘑菇平均产量3.2吨,年销售额1300余万元,营销市场面向宁夏、内蒙古、甘肃、山东、河南等省,已吸纳当地移民群众65人就业,其中

“你现在在哪里担心销路? 农民流放土地,在工厂赚钱,日子过得真好啊。 ”。 据马文祥介绍,他的儿子、媳妇在宁夏吴忠市经营火锅店,他和老伴带着孙子解决了村子的事务,“不算有钱,但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标题:““蘑菇曾和肉一个价”——《山海情》拍摄地百姓回忆风雨脱贫路”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