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2字,读完约3分钟
主持人:记者赵宁
嘉宾: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生物生态实验室珊瑚礁生态课题组组长牛文涛
年是第三个“国际珊瑚礁年”。 据统计,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水温上升、海洋酸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世界上约有一半的珊瑚礁衰退。 因此,许多国家提出将今年定为“国际珊瑚礁年”。 记者采访了牛文涛关于珊瑚礁保护修复的意义和必要性,以及相关事业的开展情况等。
记者:为什么要进行珊瑚礁的保护修复呢?
牛文涛:珊瑚礁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种类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热带海洋沙漠的绿洲”、“海洋的热带雨林”。 珊瑚礁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海岸防护等功能,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海水升温、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滥捕、环境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原因,珊瑚礁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全球变暖的双重压力,全球衰退达到40%~50%。 如果不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约60%的珊瑚礁将在2030年之前消失。
近30年来,中国珊瑚礁的现状同样堪忧,海南、广东、广西等近岸珊瑚礁的珊瑚数量减少了近80%,南海珊瑚礁周边的珊瑚数量锐减了2/3以上。 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是不可缺少的。
记者:海洋三所做了珊瑚礁保护修复工作吗?
牛文涛:海洋三所在珊瑚礁的保护和修复方面开展了许多事业。 先后实施了海洋公益性领域项目“近岸典型珊瑚礁生态恢复技术示范研究”和中央海域和海岛项目“珊瑚礁生态恢复示范工程(一)”等项目,在海南三亚、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中国南沙等地区开展了大量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 目前在涠洲岛开展的珊瑚礁生态恢复示范工程计划在第一期恢复珊瑚礁8公顷。
在珊瑚礁修复过程中,海洋三个地方借鉴国外技术,总结实际经验,初步形成了一套珊瑚礁生态修复与管理技术模式。 联合相关机构制定了《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珊瑚礁生态修复效果判定技术指南》等基准,将对今后珊瑚礁生态恢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记者:下一步应该在那些方面加强?
牛文涛:首先,要大力普及珊瑚礁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知识,增强民众的珊瑚礁保护意识。 保护珊瑚礁是一个以保护全民利益为目标的巨大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 其次,建设越来越多的珊瑚礁保护区。 这是保护珊瑚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力措施。 目前,我国建立了海南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福建东山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徐温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省级保护区。
再次,大力开展珊瑚礁修复。 在珊瑚礁自然恢复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幼体补充数量、培育比较有效的成体、提高底播移植存活率等,人工增加造礁珊瑚数量,促进珊瑚礁恢复力的提高。 最后,长时间监控互联网,监测珊瑚礁保护修复的动态过程,积累珊瑚礁的现状和动态基础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 并建立生态监测互联网,重视重要功能群的生态功能和功能冗余以及功能群中各种生物对外界变化的不同响应。 这对认知各地珊瑚礁地区的生态变化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开展珊瑚礁保护和管理也具有对比性。
链接
国际珊瑚礁学会将1997年定为第一个“国际珊瑚礁年”,目的是唤起各国政府和相关团体对不断破坏的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关注,加强对珊瑚礁的认知和理解,支持珊瑚礁的研究、保育和管理。 那一年的活动有50多个国家和225个团体参加,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推动了数百次相关科学调查,促成了大量珊瑚礁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出台。
标题:“急需大力保护与修复珊瑚礁”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2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