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0字,读完约4分钟
朱彦夫在曾经开办夜校的地方,今天的张家泉小学前,为孩子们讲了村史。 资料照片
朱彦夫,1933年出生,14岁参军,历经淮海战、渡江战、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 在朝鲜战场上,他受了重伤,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在昏迷93天的时间里,做了47次手术。 党和国家把他安置在条件好的山东荣军休养院,派专家照顾他,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余生,就回了家乡山东省的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面对公众的期待和家乡的落后面貌,他挺身而出,担负着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村民治理荒山,兴修水利,教育迅速发展。 村子的山和水之间,留下了他立行、跪着、爬着、滚动的痕迹。 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变成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戴帽子,山下林果盘腰的景象。
不认识大字,怎么工作
自费开设图书馆和夜校
张家泉村距离县城45公里,当时是个山谷穷乡僻壤。 看到村民们吃饭都不吃饭了,朱彦夫心里很不高兴&hellip … 他想带领村民们摆脱贫困的根源。 但是,全村500多人,很多人不认识大字,是怎么工作创业的?
朱彦夫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开始夜校。 贫困不能没有文化,更不用说科学种地,甚至不能记账。 朱彦夫说,我的文化也在残骸后慢慢学习,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他用粉笔盖着弹壳,用两只残臂夹在黑板上写字,残臂一跳一跳地痛,但他还是好几次。 夜校离家两里,朱彦夫每天拄着两根拐杖,拖着17斤重的假肢,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两年多,一百多名学生从夜校出来,成了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为了建造图书室普及文化,朱彦夫交出了自己的房子,说服了母亲,把制作寿材的板子作为书架,用节约积蓄的170元买了200多本书,建成了村里第一个图书室。
吃得也很饱,为什么要摆脱贫穷呢
石头造地,在山谷里寻找良田
张家泉村的两座山隔着河,沟把田地分成碎片,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遭受自然灾害,村民经常吃不饱肚子。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民们筑起石头垒堰,在山坡上开辟80多亩大寨田,为了在山间谋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朱彦夫指挥村子的青壮劳动力,削高填低,管牛沟等大山沟,给村子增添200多亩良田。
光是赶牛沟,朱彦夫和村民们就搬运了2万多土石方,建设了1500米以上的暗渠,赶牛沟变成了平坦辽阔的耕地。 当时,张家泉增产粮食五万多斤。
张家泉还缺水,为了打水,村民不得不跑几里山路。 喝水很难,更不用说给庄稼浇水了。
朱彦夫翻山越岭,邀请水利专家绕沟坎,找到水源,挖了几口口水井。 他自己画了一张图纸,修建了一条长1500米的灌溉渠,靠天吃饭的田地变成了干湿保收的水灌溉田。
村民张茂兴说,当时朱书记顶住压力从事副业,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带领村民们种植苹果和花椒,把千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这是村子里的摇钱树!
村子里没有钱,怎么建设
自力更生给村子通电
饮食和吃水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处理,让村民们打了电话,成为朱彦夫的下一个目标。 当时,从10公里以外的公社驻地向村子里拉了电,但是电线、电线杆、瓷瓶等物资不足。 朱彦夫找到沿线村的干部,想分开采购物资,但干部们害怕辛苦。 朱彦夫着急了:光之类的怎么才能等电话? 有脚的东西不跑,我这个没脚的东西跑!
朱彦夫到处联系架子上的电器物资,原本每两个小时要卸一次的假肢,经常一捆就是十几个小时,伤了脚咬咬牙重复了好几次。 有时找不到酒店,所以他在路边,以假肢为枕头聚了一晚上。
7年,在2万公里的路程中,朱彦夫终于凑齐了建设高压线路所需的物资。 1978年,张家泉村成为方圆几十里内第一个通电的村庄。
在村书记期间,朱彦夫用自己的抚恤金集体闹事,救济困难群众&hellip … 1982年,朱彦夫因病辞职,全家搬到县城。 但是,他还在担心村民们,总是发抚恤金援助村民们。 大众为了摆脱贫困而致富,这位重残老战士,一直坚守着张家泉这个阵地&hellip …
标题:“脱贫致富 也是坚守阵地”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7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