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22字,读完约8分钟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理事长戚学森(网络传播图)
“919大病救助项目”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重点关注的公益项目(网络传播)
12月21日,中国公益年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作为近年来筹款成绩突出的国字头基金,中国社会福利基金如何盘点和总结公益慈善行业多年来的收获和得失? 你如何看待新时期快速发展过程中公募基金的责任和担当? 跨越公益创新和变革之路,如何跨越迎面而来的激流险滩?
带着这些问题,《公益时报》记者特地访问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听取了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就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具体实践以及未来的快速发展的讲述。
63岁的戚学森平时很低调,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一直主张“不要做更多的事”。
戚森对《公益时报》记者认为,理事长的工作是三个核心要素:提出构想+摆摆方向+旗帜。 他说:“理事长的任务是确保工作思路不偏离,不需要插手具体的小事。 你什么都不做,别人怎么做?”
说到投身公益慈善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在采访中,沉重的戚学森总是有点兴奋。 “当我们真的从‘小我’走向‘大我’,最后走向‘忘我’,为了这份大爱,让更多人受益的时候,一个人身上一辈子的价值真的展现出来了。 他回顾日子,我们可以因此而快乐,不后悔。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一切以制度为核心
公益时报:目前中国社会福利基金的内部业务结构如何构建?
戚森:中国社会福利基金截至今天,多次调整,发展迅速。 最初是个小规模的基金会,随着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管理架构也有了新的结构。 目前实行扁平化管理,实行理事会、秘书处、项目部“三级管理等级责任”形式。 目前,这种“三级管理”仍然很灵活,能够满足我们作为大财团的管理需要。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有八个部门,其中有四个业务部门,四个综合部门。 我们部门设置少而精,可以说是召集“精兵强将”为公益项目服务。 但是,我们内部的员工框架也并不遵守规则,经常变化,会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状况的变化和员工的需求适时调整。
公益时报:基金会在制度创新、行政化、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具体有哪些措施?
戚森:在这些方面,我们以通过构建业务平台,以良好的平台集聚资源的想法开展业务。 首先是为社会公众建立公益慈善参与平台二是爱心公司为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公益活动平台三是为困难群众建立社会求助平台四是小微型社会组织的 围绕这四个平台的建设,目光向下,围绕中心工作,以项目为载体,组合了各种业务服务社会。 基于这样的想法推进夯实,行政化的色彩也自然消失,我们公益项目的开展也越来越“接地气”。
例如,我们的“919大病救助项目”是为因病返贫而设计的公益项目。 该项目将合作医院的设立、救助资金的筹措、救助对象的筛选、项目的批准、执行、监督等集中在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样最大的优点是反应迅速,打破以往事业所需的层次性批准带来的事业进程缓慢和执行力差等不良影响,追究责任。
例如,我们为了推进招聘分离,更好地发挥中央社会组织的作用,搭建了小微型社会组织交流合作平台,设立了“梧桐成长计划”项目。 从小社会组织的招募、联络对接到培训,再到资金的招聘和监督,都在这个部门得到解决。 部门责任分工确定人,我们称之为“责任效应挂钩”。
作为中央公募基金,去行政化后最大的特质都是以制度为核心,无论是机构运营还是项目合作,都以制度为构建和约束,有规律可循。 我们在基金会内部实行“权力分享制”,即等级授权,其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一言堂”的糟糕局面,防范由此可能带来的腐败风险。
慈善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公益时报:当前,中国公益组织正处在快速发展变革的大潮中。 作为社会福利基金这样大规模的公募基金董事长,有压力吗?
戚森:压力还很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慈善事业,社会对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的热情越来越高,人们对慈善事业的期望值和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
慈善机构必须在新时代从事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和新的工作。 先说目标,究其根本,对困难群众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我们工作的目标。 我们现在只有关注困境儿童教育、困境老年人养老等社会问题,实质上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权利的实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快速发展,这是良性循环。
二是如何增强体制和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新时期慈善组织,慈善组织结社为民,既有非营利优势,又有社会公司经济核算自负盈亏优势。 没有资金募集就没有生命力,没有项目输出就影响不大,没有价格核算就没有快速发展的力量。 所有这些都基于体制的科学健全性。 只有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和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科学灵活的内部机制。 组织机制灵活充满活力。 僵化、不变的机制束缚着人们的积极性,已经被经验反复说明。 我们的基金会在用人方面不是以年功序列而是以能力为中心。 把马变成赛马,只要有人能出马,谁都能扛起大旗。 这个机制对人才来说是激励和保护。
分配机制也非常重要。 为了让慈善组织劳动者的辛勤努力得到社会的肯定,他们独特的社会价值被社会所接受,他们的社会地位备受尊敬,分配机制是度量衡。 要参照相关的领域水平明确他们的报酬,让他们在这个城市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公益时报:财团理事长步调相当一致,具有方向性。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具体的看法?
戚森:第一善于策划新事业的增长点。 就是深入基层,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宣传,吸引工作,推动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发现制约事业快速发展的难点。 董事长要有必胜的信心,发现问题处理问题,鼓励下属支持下属,帮助他们走出快速发展的瓶颈。 第三,关注给组织机体带来风向的问题。 必须敲响警钟,及时注意和捕捉“着火点”。 要完善制度,夯实制度藩篱,遵章守法,不得变形,与违纪者作出反应,营造依法开会的好环境。 特别是对腐败风险的防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零容忍”。 总之,作为公益机构的一把手,要在提高望远的同时,眼睛朝下,从基础上学习、吸收营养,迅速发展事业。
从“小我”到“大我”,
到“忘我”
公益时报:参与公益给你个人带来的成果是什么?
戚森:简单地可以用追求、责任、负责这六个字概括。
是追求个人内心对公益慈善的热爱和向往,公益慈善事业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带来了人的精神升华和灵魂净化,也是自我人格的完整过程。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得到回报而付出了。
二是责任。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所有人都是我,我为了所有人,是我们的追求。 人们在彼此的友爱中,促进了理解和信任。 我能在这个岗位上帮助人们相互帮助,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第三个是负责人。 人要精神一点,我要理解和负责。 我是老共产党员,职务生涯退休,为人民服务没有退休。 慈善报告国说大部分是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负责,小部分是给自己组建共产党员所需的负责。
每个人最初进入公益慈善行业的时候,想法都和当初的心大不相同。 但是,你真的融入了这个充满爱的洪流中,渐渐没有了“我”,不知不觉蜕变为“大我”,在心里都是艰难的群众事件,更是假装“忘我”。 正如郑板桥诗中所写,“雅斋听萧竹,怀疑是民间疾苦之声”。 我们真的可以从“小我”走向“大我”,最后走向“忘我”。 而因为这份大爱,让更多人受益的时候,一个人身体一辈子的价值就会更好的体现出来。 他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因此而快乐,无悔。 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文梅)
标题:“投身公益慈善,从“小我”到“大我”,直至“忘我””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