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8字,读完约2分钟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华侨华人本来是热情捐赠家乡和祖(籍)国公益事业的优秀以前就流传了下来,但改革开放后,华侨华人捐赠公益事业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极大地推动了祖(籍)国和家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生的改善。
为了振兴内地旅游业,包玉刚在北京捐资建设国际级酒店,秉持“教育强国”的理念,他创立了宁波大学,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宝健(中国)有限企业总裁李道带领公司深耕中国市场,23年来,从宝健(中国)捐赠了107所希望小学,累计帮助了12万多青少年。
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国内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超过1000亿元。 其中,年度各级政府华侨部门从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向国内捐赠慈善金金额2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8.83%。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华侨华人投身慈善公益不仅涉及本乡本土,还涉及所有行业,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体育、扶贫、救灾等各种公益慈善事业,海外华侨华人关心救济,表现出桑梓情深。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要完善慈善事业制度。 这为华侨华人参与国内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老一辈华侨华人言传身教,其子女常继承家族慈善衣钵,“善二代”不断发力。
荣程集团副总裁、荣程普济基金会理事张君婷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中,父亲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向汶川捐赠了1亿元。 “父亲的留言感谢了我,回馈了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使命提醒了我传承的价值。 ”
“教育强国”是一个梦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陪庆在香港开办了第一所用普通话和英语授课的双语学校,通过语言教育,帮助香港青少年了解内地。 2007年,她又在上海设立了非营利性包玉刚实验学校,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快速发展的学生。
“新兴的华人慈善事业与中国社会一起快速成长,慈善事业有着滋润中国社会的巨大能量。 》谈华侨华人“善二代”和中国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说。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年11月21日第06版)
标题:“华侨华人慈善事业代代相传”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