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新时期的又一个里程碑。 民法典如何尽快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重要命题。 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体系,寻找准教育的契合点,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统一,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 民法第一条明确表示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谈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思政课的重要文案。 民法典解读了长期以来大学生广泛关注的栏杆,困惑于不劝、不追、不可救药、不治理等道德和法律,处理高空抛物、高铁霸座、义勇为等社会热点的事情。 民法典要融入思政课,把握结合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结合教材体系释放张力,结合实践体系突出活力,结合话语体系展现魅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对比性。
民法典应当融入思政课教育,以宪法教育为基础,突出宪法教育的主线。 宪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为民法典规定的各项民事权利奠定了宪法基础。 民法典在人民至上的基础上对几乎新时期的公民权作出了广泛的具体规定和保障。 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宪法和民法典的权利源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公民权谱系图,突出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宗旨。 必须以历史对比竖线和国际对比横线为纲,在教授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过程中讲中国法治的故事,集中中国法治的智慧,诠释中国法治的自信。 民法典融入思政课,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必须增强宪法价值的认可,深刻理解宪法精神,系统地强化宪法意识。 贯穿宪法和民法典双向驱动的法治教育体系,可以比较有效地拓展时代新人履行使命担当和民族道义的教育路径。
如何解决知识与观念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法律规范与法治精神的关系,是民法典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要贴近生活化法律规范,指导学生了解实用民事法律规范,妥善解决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矛盾和纠纷。 二、加强对理化法律理论的解释,帮助学生从微观具体认识上升为宏观抽象思辨,通过民法典的理论讲授、常识普及、实例分解、观点分析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三要提高思维化观念的启发,通过阐述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和民情的关注,启发学生建立民主法治、遵守纪律的观念。 课程时间有限,章节有限,融合点有限,但有限的课程也能散发无限的精力,用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思想,用课堂教学连接社会舞台,用法律事件启发法治关注。 法律知识只是出发点,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权威、培养法治思维是思政课教学的终点和使命。
讲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思政课教师自身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刻不容缓。 思政课教师站在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治标战术的高度,从历史维度总结经验、凝练规律,从现实维度聚焦立法热点,理性回应社会关注,从实践维度将民法典精神灌输到大学生心中,推动中国社会法治进步。
(作者是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宋婷
《澎教育网》年07月02日第5版名称:理论周刊
:刘骄傲审查篇: admin
标题:“将民法典精神深植大学生心中”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