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7字,读完约3分钟
武汉市新洲区城管委多次“不经过现场”定点扶贫,领导、副调查员左夫带队,3名驻村职工进入农村,驻点村为第二家,吃住村子,在定点扶贫道路上一步留下足迹 2年来,虾稻联合制作、甘薯栽培等扶贫项目共吸引43户149人脱困帽子,使集体和农民收入增加57.2万元。 “虾稻合作”扶贫项目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新闻中心评为“民生示范工程”,武汉绿康大地栽培合作社被武汉市农业委员会评为武汉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核心示范户”。
2年“虾稻合作”让36户114农民摘下了贫困帽子
年绿康大地栽培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1000亩,吸引扁担山村、胡畅村流转土地600亩用于虾稻联合制作。 附近的雷术村、周湾村、曹兴寨村也参加了绿康大地栽培合作社的虾稻联合项目。 当时,虾稻共同推进就业53人,使20户贫困者平均增收600元以上,各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扶贫效益初步显现。 年,虾稻联合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亩。 据初步统计,该项目带动了当地203名就业人员,使点对点扶贫户人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使该村集体经济增加11万元。 员工引诱合作社利用资源特点,观察包装宣传,形成产业链。 合作社申请注册“新虾稻”商标,不在大别山麓山泉水种植、施肥化肥农药的“新虾稻”生态米已经上传了“富熊源创”EC平台,进入北京市场。 在合作社的诱惑下,五个村庄改变了思想观念,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展经济作物种类养殖,目前大棚蔬菜种植60亩,油茶种植500亩,药材种植200亩,蔬菜莲藕种植20亩,其他180亩,蔬菜种植180亩 在海老稻合作等项目中,36户114名贫困者脱下了贫困帽子。
产业扶贫的道路越走越宽,500亩红薯落户发芽
孙咀村是新洲区城管委乒乓扶贫五个驻地村之一,有贫困家庭21户55人。 年元月,村支部书记陈金洲挚友梅顺林在产业扶贫思想的带领下,一行三人赶到浙江衢州视察。 那年3月中旬,梅顺林投入约4万元购买11000斤红薯,并租用附近桃花寨村的12个蔬菜大棚开始育苗。
甘薯项目得到徐古街、区城管委第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驻村职工的引导、协调下,年1月,梅顺林率先成立了武汉市绿科达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有限企业。 企业在孙咀村土地流转500亩,4月一次性循环种植甘薯苗,所需人力优先贫困者,仅人工收入就可增收贫困者每亩1000元。 在职工、村委会的诱惑下,9户贫困者在自己的农田种植红薯,绿科达企业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回收优惠价格,贫困者完全不担心。 员工还将帮助企业申请“绿色食品”标识,策划商标注册,拓展网络销售渠道。 今年7月、11月两季红薯丰收,150万斤红薯全部销售空,营收150万元,7户35个贫困家庭直接或间接参与种薯一举脱贫。
标题:“武汉市新洲区城管委精准扶贫走产业扶贫道路”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