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新冠引起的肺炎)兰州基层疾病患者:“在海里找针”找紧贴者的衣服弄湿是常事
兰州3月18日电(杜萍饰)说:“目前疫情有所缓解,但我们一点也不能放松,每天回家吃饭的时候心神不定,只有在职场上才能平静下来。” 兰州市西固区中心防疫科副科长杨莉娟,疫情过后被分配到流调组,疫情防控水平降至3级,但和其他同事一样,始终紧扣心中的弦。
在全国疫情预警之初,西固区疾控中心迅速成立疫情流统筹组、消杀组、抽样组、新闻组、物流组等。 杨莉娟和从其他科室及基础医疗机构选拔的32名人员,组成疫情防控小组,除了自己的小组外,还负责5个疫情防控小组的疫情防控相关工作。
杨莉娟说,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员,他的任务是详细了解和记录出现的确诊和疑似病例的情况。 了解患者发病前后的接触史、去的地方、乘坐的交通工具、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就诊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密切接触者线索和范围,找到第一次和患者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包括家属、同事、朋友、共同吃饭、乘坐交通工具、一起旅行等人。
年初,杨莉娟接到西固区第一例病例需要检查密切接触者的通知后,立即带队人员进行了必要的防护,并逐一检查了密切接触者。 由于这位患者的特殊性,接触者有40多人,经过4个多小时的排查,对这些人进行了详细的登记。
“这就像狱警一样,面对确诊病例,就像挤牙膏一样,必须出去一点”杨莉娟说,面对患者的不详细描述,有必要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传导源、密切接触者。 与“经验”多且复杂的患者相比,有必要多次进行信息表达。 面对患者无法理解的、消极的抵抗,从患者的立场多次明确了强烈的关系。 “一个患者表达信息的次数更是达到了10次,一次接近一个小时”。
杨莉娟说,要调查病例,获得最可靠的流行病学相关情况,必须重视提问方法和妙手,搞好患者的心理错误,取得患者的信任。 “不仅要询问流行病学史,也要关心患者的治疗进展,随时补充完整的流行病学报告。 ”。
“每天只考虑病例是否在流动、行动轨迹是否有漏洞、密切接触者是否清晰,想不起来是否有危险”必须与患者信息不断表达,所以一例流程调整后,口干舌燥,几天后,
作为消化组组长,张军带领8名成员,每天穿着防护服,背着20公斤重的药桶穿梭于定点医院的隔离病区、集中隔离注意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家及附近环境等危险场所。
“旧大楼的院子很多,所以需要背着药桶爬上去。 最高爬到了8楼。 ”张军表示,每一处消杀点,消杀组立即开展消毒和取样消杀,判断现场情况,计算消毒面积,布置消毒液浓度,背着喷雾器,放置在地面、墙面、窗户、电梯之间,门把手、日常用具等滴管 “每次做完杀消业,汗水都会沿着下巴流下来,衣服总是湿透。”
作为老人,面对这次疫情,张军从2003年的“非典”到现在,期间经历了甲流、禽流感等多种疫病,因此在群体训练和杀人工作中,他毫不嫌弃地说:“其实我很忙,
随着天气转暖,各地的生活秩序也在逐渐恢复。 月14日,甘肃省当地确诊病例“清零”,但在“外防输入”中,海外来兰回兰人员的疫情防控任务依然重要,杨莉娟、张军和同事们仍在一线忙碌。
关于疫情完全结束后最想做什么,张军说最想好好睡觉,然后开始日常疾病控制工作。 “这也是同事们最想做的事。 ”。 (完)
:益语
标题:“兰州基层疾控人:“大海捞针”寻找密接者 衣服湿透是常事”
地址:http://www.cq828.cn/hjqh/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