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76字,读完约9分钟
应该摆脱贫困变得富裕的“活地图”“活词典”
——《闽东日报》前总理、全国扶贫运动奖获得者王介绍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
火红的七月,信念如磐。 在纪念中共建党99周年前夕,中信银行福州分行学习教育推广基地灯火通明,没有空位。 《闽东日报》前总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记者、全国扶贫运动献身奖获得者王绍据应邀来到这里,为中信集团驻福建省分公司全体党员干部举办了生动的讲座。
大厅的巨大大屏幕上播放着去年2月19日习大大总书记与“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干部群众代表联系的视频。 重温这段视频,总书记亲切的话语,让73岁的王介绍兴奋不已! 视频中,总书记王绍称赞“几十年前报道赤溪村的情况很有信息价值”,鼓励宁德的《活地图、活词典》,总结扶贫经验,下一步全国全面脱贫,小康发挥余热
看完这个视频后,大厅里掌声经久不息,在座的党员干部们向王介绍致以衷心的敬意。
是为消除贫困而努力的信息运营商。 “在战胜贫困攻防战、全面小康后,弱势群体依然存在,我们的扶贫、扶贫工作,不会落下帷幕。 ”王介绍说,“救命救道,我就停不下来。 另外,也不敢休息。 我记得总书记的委托,不断发挥热情,让大众为了摆脱贫困而致富,继续成为好的“活地图”“活词典”。 ”。
发出大胆的呼吁
20世纪80年代初,王绍据在福鼎担任县委副主任兼县委新闻组组长。 1984年春,听说该县矶溪公社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极度贫困,信息运营商的责任感使他决心探索一体。 5月15日,他从县城开车一个半小时到公社,然后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26公里到达目的地。 这个畲族村寨的贫困,村民的口粮除了红薯丝就是野苦菜,住的茅草房子破烂不堪,大人的童装破烂不堪,也没有像样的鞋子……
面对贫困,王绍产生了共鸣。 “我12岁失去父亲,13岁辍学回家放牛。 白天在生产队打工,晚上自学文化知识。 ”。 他想起了当时家里很穷,连灯也不亮,自己抓萤火虫塞在蛋壳里学习照明。 痛苦的少年生活,深深地刻在王绍身上。
王介绍说,回到县城的晚上,他辗转难眠,半夜起来写了一篇题为《穷山村的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稿子,反映了这个村寨的艰苦处境,提出了帮助脱贫的具体措施。 第二天早上,他热情地赶到省城投稿。 一个认识的人给他泼了冷水。 “你给现在的大好形势抹黑了吗? 你不怕吗? ’王绍据碰壁了,但他没有放弃。 他想,偏远的贫困农村不仅要下山溪,也要如实反映在上面,不然怎么能说“铁肩肩负道义”? 一定要反映这个革命老区基点村的真实情况。 于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施加了各种压力,把稿子送到了人民日报社。
一个月后的6月24日,以《人民日报》头版以来的书信形式刊登了王绍据的稿件,并分发了评论家的复印件《关爱贫困地区》,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转型的通知》,揭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无名赤溪村也将其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很快,福鼎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扶贫办法,由王绍根担任导游,率领由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扶贫事业队,对该自然村进行“输血”式的援助,开创全省先河。
实践“四力”永远不会停止
在《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的初心,脱贫攻坚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党的课上,王介绍说。 他认为,作为党的信息运营商,既要有承担工作的“铁肩”,也要有完成工作的“真正的本领”。 这个“真正的本领”就是通过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来磨练。
1989年8月,当时的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习大大同志亲自打分,选定王绍据策划《闽东日报》复刊,担任报社总。 30多年来,他始终铭记委托,勇敢地挑起重担,实践“四力”从未停止。 他多次实践第一,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注意,脚力扎实,远走他乡的视力清晰,清晰可见。 仔细想想,仔细想想。 笔力写得好,写得深。 从事信息工作这些年来,王绍带头采写新闻稿件数千篇,以“三农”为主题的素材稿件有360多篇。
在扶贫过程中,王绍不断发现和总结经验教训,为消除贫困尽了全力。 现在山溪村民对消除贫困信心不足的时候,他写了新闻稿鼓励他们确立目标。 村里人养的猪羊等家畜发病的时候,他拿着科技书向他们传授饲养知识这个穷乡僻壤的扶贫效果很差的时候,他相继进山13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太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 他的建议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和支持,最终将下山溪整村搬迁到了赤溪行政村的所在地。 当时,筹款的王介绍据先生率先捐赠了两个月的工资。 易居“福益工程”的新思路,也成为后来宁德地区脱贫致富的好经验。
王绍感慨地说,习主席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农村。 “总书记的调查工作非常深入,而且非常务实,特别关心贫困阶层和弱势阶层的生产生活。 彻底处理联船民登陆问题就是典型例证。 ”。 王介绍说,这种切实可行的做法,不断激励和激励自己,在扶贫工作和信息实践中脚踏实地,努力前进。
倾力扶智关注未来
在扶贫的岁月里,王绍据总是担心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他认为,要切断代际贫困,一定要加强“扶智”,让贫困儿童读书学习知识,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下山溪自然村搬迁之前,村子里没有学校也没有教师。 王据跑了十几次县教育局,协调了一位民办教师在村里教书。 从那以后,这个畲族村就有琅琊寿的声音。
1995年,下山溪整村搬迁至行政村所在地后,王绍听说搬迁下山的村民的孩子付不起学费,辍学。 他坚决地获得中国信息奖后,把当地政府颁发的6000元奖金全部送到学校,为18个适龄入学的孩子处理了所有的学费问题。 这6000元在当时是一大笔钱,当时,王绍有7个人还住在不到50平方米的旧宿舍里。 他的恋人本来打算用这笔钱改善住房。 但是,王绍认为,帮助贫困儿童读书更为紧迫,只有让下一代拥有文化知识,才能打破贫困的连锁。 在耐心做了思想工作之后,这一善举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这18名贫困生很有竞争力,有考上高中、中专的,也有考上大学的。 他们拥有文化知识,成为所有家庭摆脱贫困的支柱。
为了真诚地向下一代传承扶贫,年正月三日,王绍据带着全家老少去了赤溪村,从自己的养老金中取出6000元,向赤溪小学2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 他还想指定自己的孙子王庭钧在颁奖仪式上发表心情,代代传达扶贫精神。 他的孙子去年大学毕业,通过公安系统成为人民警察,自愿到赤溪村警务室工作,要求继承扶贫精神。
年的一天,王绍在赤溪村拜访村民,偶然看到村民李乃松很担心,他知道女儿在福鼎城关念高中,一年的学杂费、生活费达两万多,无法供给家里,所以准备辍学回家。 为此,王绍多次找到福鼎市关工委,联系当地信用社,帮助他们一起继续这孩子读书。 后来,这个女孩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全家人的希望。
老骏伏枥的余热不减
2008年,王绍退休后也到赤溪村调查脱贫过程,聘请有关部门领导,积极参与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引导村民拓宽致富之路。
与习总书记的视频连接后,王绍据更加热情地突发,老当越来越强。 为了回应“发挥余热”这句话,他年老古稀,患有腰椎突出的剧痛,加班28天,全面总结了赤溪村从“输血”“换血”到“造血”三个历史七个方面的经验,十多万字“ 这本书还被选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的优秀教材。 他还编辑了40多万字的《水滴筑梦》一书,详细阐述了扶贫开发过程中的“宁德模式”。 年,他还写了扶贫的专著《下党向上》。 为了探讨“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他自费去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考察调查研究,在那里认真总结林下经济、林产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比较有效的经验,“叶已成票,您
为了传达精准扶贫的体会,王绍据不顾高龄,参加了180多个报告会、讲座,介绍了脱贫的“宁德模式”。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还被邀请到有关部门上课,结合自身经验,大力推进习大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听了王老党的课,我们仿佛他几十年如一日,被水滴穿透石头的扶贫精神深深感动,被他的执着、高尚的情操感动。 》中信银行福州分行负责人有感而发。 他告诉记者,通过王绍据点的桥梁,分行正在与宁德有关方面协商扶贫开发项目。
王介绍说:“每个人的生命长短,自己无法掌握,但只要认真担负起自己的使命,生命的广度、厚度、浓度就完全可以自己控制。”实践是行动的。 几十年来,闽东大地崇山峻岭,留下王介绍的足迹。 只有这一连串坚实的足迹,他的情报人才能最终成为习总书记称赞的扶贫“活地图”“活词典”。
光明日报》(年08月11日01版)
标题:“乐当脱贫致富的“活地图”“活字典””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15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