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0字,读完约3分钟
很多人已经在观察这种事情了吧。 现在很多中国人把快乐地过西方节日看成是一种时髦的生活习惯,但过去的感恩节在中国没有任何动静。 即使在节日气氛浓厚的北京,也很少有商家在这个时间利用节点来促进销售。 在微博、微信等社会交流平台上,关于感恩节的话题也寥寥无几。 这个大洋彼岸举国庆祝的盛大节日,为什么在几乎不错过“洋节”的中国受到全面冷遇?
和朋友谈论这个“异常”现象,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感恩节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美国节日,和中国社会的文化以前就“不兼容”。 很多人知道感恩节的历史起源。 ——1620年,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船载着不堪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抵达美国。 他们在冬天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被善良的印第安人帮助了。 美国人设立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从文化起源和宗教习俗的角度寻求说明,是比较可靠的想法,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很难说。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过了“洋节”很少真正考虑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因素,只要能为狂欢营造环境就很流行。 事实上,圣诞节也是典型的宗教节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受中国年轻人欢迎的“洋节”。
所以,我认为问题不在于感恩节本身,而在于中国的节日生态。 更确切地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的现状,实际上是“光棍节”狂欢的副产品。 目前,节日费用实质上已成为节日文化的核心,几乎只流行与节日费用共振的节日,而在感恩节之前的“光棍节”中,人们的费用诉求集中释放——数百亿元的费用额度,已经“透支”了许多中国人的费用诉求。
这意味着无论是商场的实体店家,还是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近期都无法再次激发顾客的购物欲望。 另外,很多店由于“光棍节”的促销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没有再做一次促销的意愿。 买方和卖方目前都处于比较低潮的时期,“节日气氛”明显不足,感恩节自然不“火”。
借用电影领域的术语,感恩节之所以在中国难以流行,首先是赶上了糟糕的“档期”。 如果没有迄今为止用尽民众费用的“光棍节”,以感谢为主题的这个节日将会很受商家欢迎吧。 事实上,时间回到几年前,在“光棍节”购物狂欢还没有形成规模之前,那时的感恩节确实比现在更热闹。
分析节日为什么会流行和变冷,最能启发我们如何摆脱以前流传的节日危机。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中国失去吸引力是因为不符合中国顾客购物的诉求。 这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的节日越来越被取代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人对“节日如日中天”的现象嗤之以鼻,其实西方社会的一些大节日是商业销售的黄金时期,狂欢的节日是不是在新的节日之前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前传下来的节日要从危机中突围,不能包粽子、吃月饼等单调的以前就传下来,应该懂得“与时俱进”的艺术。 特别重要的是,有点新奇时尚的节日由来已久,提高了年轻人的认可感和参与度,使以前流传下来的节日生命力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美国本土经过300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依然欣欣向荣,其中应该有中国以前流传的节日值得借鉴的地方。 感恩节不是“人造日”,而是完全融入美国人民文化中自古流传下来的,这样的节日在提高民众文化认同等方面取得了成功。 中国自古流传的节日,无论从哪个“洋节”都可以取经。
标题:“感恩节在华遇冷 留给中国节日一道新题”
地址:http://www.cq828.cn/xwzx/8432.html